窑尾处,榕树繁茂;夏日里,凉风习习。坐落于佛山石湾镇的“南风古灶”,世代演绎着制陶的活色生香。在这里,土与火,酿造出岁月“陶”香,孕育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解压、纯粹,是来访者的第一印象。
如今的南风古灶,成为艺术家的心灵栖息小港,这些让时间慢下来的手艺人,借石湾陶诉说着时光与匠心的故事。
对话导读:
陈训坡,90后,佛山市石湾镇“言川”陶艺工作室主理人。作品以茶器、花器为主,不限定造型,不接受定制,风格主打原生态。潮汕人孤身一人在佛山创业,从事陶艺工作多年,是“南风古灶”内典型的青年陶艺人代表之一。
“言川”工作室主理人陈训坡。
南都:你的工作室产出的作品主要有哪些特色?主体风格是什么样的?
陈训坡:我这边是以做茶器、瓶器为主。个人喜欢的是娇小的可以在手心把玩的茶具,所以大部分作品都是娇小型的。在风格上,我喜欢保留泥土原本的质感,不会特意去上色,泥土的杂质、落灰都会尽量地保持原生态。灵感来的时候,我也会尝试做一些小动物的造型。
南都:石湾陶作为当地知名“特产”,在泥土的选择、手工的制作上分别有哪些特色?
陈训坡:制作陶器在泥的选择上一般分为陶泥跟瓷泥,陶泥属于比较粗犷的像个男孩子,瓷泥白白净净更细腻像个女孩子,做出来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当然,泥也是分等级,一切要看自己想要的作品是哪种风格,如果目的是做茶壶则需要干净的瓷泥,但如果做花器的话,泥里自带的杂质反而会增加纯天然的美感。到捏制这一步就是创作的过程,没有什么固定的要求,不论方圆,不论正斜,都可以随心而为,我的作品都是根据当下的心情、手感随意而来,不会给自己限制框架。到了烧制的过程,温度、火灰,成型如何,我也希望是一个随机的过程。
南都:制作一个完整的陶器要经历哪几个过程?其中各自有什么特点?你个人最喜欢哪个部分?
陈训坡:一般挑选完泥土,会进行一个手工的捏制,这个过程自由度是比较大的,做完造型到特定的时候就去进行柴烧。我觉得柴烧也是很有魅力的一个过程,在作品与火的交流中,烧柴的灰会飘到这些陶器上,形成随机的纹理,这个过程好像“开盲盒”,我的作品都会保留下这种随机的“惊喜”。当然有时惊喜,有时也会失望,这都是作品与火结合后反馈给我的,这也是陶艺的魅力之一。
南都:可以分享一些你与陶器之间的小故事吗?
陈训坡:做陶器的过程跟小朋友玩橡皮泥是一样的,我们这条街上生活了很多小朋友,小朋友会用陶泥捏一些天马行空的造型。有一个三岁的小朋友自己就拿土捏了一个奇特的造型,他爸爸帮它上了釉,成为一个陶艺作品。后来我带小朋友买零食,小朋友把这个陶艺作品送给了我,虽然它并不精致却成为我店里的“镇店之宝”。
南都:在陶艺制作上,“随性”的风格与客户想要定制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如何平衡?
陈训坡:也会有很多客户找到我想要定制一些产品,我个人是直接拒绝的。我是一个不喜欢被拘束的人,我只喜欢顺着泥土的肌理和自己的感觉去创作,被限制了我反而不自在。我的性格就是物欲很低的人,只要能维持基本生活我还是会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
南都:坚持不做定制,以“自由派”的创作风格为主。这是否与你个人的性格或成长经历有关呢?
陈训坡:是的。我本身是一个很i的人,不太爱与别人接触。前些年从事过婚纱摄影相关的工作,也去过云南大理等城市,其中经历了与客户沟通,要被定制这个过程,这使我非常内耗。后来在姐姐的影响下,接触到陶艺,在制陶的过程中我能有一种安静又自由的感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与我的性格契合度非常高,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南都:为什么选择佛山石湾这个地方呢?是否考虑过去景德镇之类的陶瓷商业化更强的城市发展?
陈训坡:对于我来说,景漂的商业性太强了,我的性格实在是不适合。现在在石湾“南风古灶”,这边氛围就特别好,当地政府提供了非常安静、平和的环境,再加上石湾本身就有很深的制陶底蕴,南风古灶这又有现成的基础设施,这条街都是像我一样的陶器手艺人,大家都是志同道合的。我现在每天睡到自然醒,邻里间串串门喝喝茶,灵感来了就回到工作室锁上门,戴上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去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东西,我感觉自己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很满意现在的一切。
南都:陶器作为你生活中占比最大的一个部分,你会如何来形容你与陶器之间的关系呢?
陈训坡:陶器是我的朋友,而且是非常玩得来的朋友。我通过陶器抒发我自己内心真实的一面,陶器又使我变得放松,真正去做自己。以前我要去照顾客户想要的东西,现在更多的是我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
南都:在继续走陶艺制作的道路上,你目前有哪些规划和坚持呢?
陈训坡:我不是一个喜欢规划的人,也不爱去想太多。对于陶艺这条路我会继续走下去,现在更多的是希望可以好好享受目前的生活状态。在创作上,还是要多接触一些新的、美的事物,再把它们融入到我的作品中去。对于“不受客户拘束”这个理念我还是会坚持下去的,对于以后是否会走商业化这条路,我想我是不会的。
记者手记:
踏入陈训坡的陶艺工作室,四壁围合的老房子散发着淡淡的木香,绿植点缀其间,简单、随性,正如陈训坡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位陶艺匠人其实并不善言辞,但在讲解作品时却滔滔不绝。工作室名为“言川”,来源于其名字里的“训”字,陈训坡说自己就是这么“随意”的一个人,流转指尖,追求一种无序之序。足以窥见,石湾青年艺术家的不张扬却自有风骨。
采写:南都记者 王倩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 陈斌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