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辛店文化青海彩陶王
| 鹿蛇纹彩陶瓮 |
辛店文化鹿蛇纹彩陶瓮出土于1991年,在中国青海省乐都县的双二东坪遗址内。是辛店文化的典型代表。鹿蛇纹彩陶瓮,高73厘米,口径32厘米,是青海境内出土最大彩陶器。被誉为青海彩陶王,也有黄河陶王之称。鹿蛇纹彩陶瓮现收藏于青海省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辛店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辛店村而得名,距今约3600年至28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是我国西北地区青铜器时代的主要文化之一。鹿蛇纹彩陶瓮的发现,打开了辛店文化萨满信仰和艺术风格之窗。
鹿蛇纹陶罐主要出现在辛店文化中期,相当于中原地区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鹿纹彩陶瓮曾经作为青海省国宝,于2012年5月23日荣登《国宝档案》节目。可惜节目组是用现代中原农耕文化思维,来诠释早期彩陶的含义,结果肯定大相径庭。
鹿蛇纹彩陶瓮,引人注目的是陶瓮肩颈部,用黑彩描绘了两头站立的大角鹿,充满了原始朴拙之美。鹿纹彩陶瓮是陶瓮棺,里面有一具婴儿的尸骨。能享用这么高级别的瓮,娃儿当年也是个贵娃娃。
>> 辛店文化商代晚期鹿蛇纹彩陶瓮
青海省博物馆藏品
早期大角鹿的形象与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草原上的鹿石有一定联系。鹿石的年代相当于中国的商周时期,常常竖立在祭祀遗址或者墓葬的旁边。鹿石是萨满沟通天、地与人联系的媒介。
在萨满信仰中,鹿被视为连接天地的神圣动物,能够帮助萨满出神的灵魂在天地间穿梭。而死者的灵魂,通过萨满和鹿的帮助,回到祖先的生命之树,早日获得重生。
>> 蒙古高原上的鹿石
鹿瓮中部是两圈粗黑的纹饰,上面一圈两侧都断开。断开两边是两只相向卷起的蛇头,一只顺时针,一只逆时针。蛇头顺时针旋转的蛇身下方,卷起许多与蛇头方向旋转一致的S形小蛇尾。蛇头逆时针旋转的蛇身下方,卷起许多与蛇头反方向旋转的S形小蛇尾。
瓮体两面粗黑蛇纹饰对称排列。一面两个蛇头共享蛇身。蛇身下面与蛇头方向旋转一致的S形小蛇尾,与蛇身下面蛇头方向旋转相反的S形小蛇尾,旋转方向虽然不同,但正向反向蛇的力量是平衡的。
>> 辛店文化商代晚期鹿蛇纹彩陶瓮局部
青海省博物馆藏品
侧面两条粗黑大蛇头下面,两只细浅纹的小蛇头抬起,正好与大蛇头方向相反。在大蛇蛇身上方,小蛇卷起许多与小蛇头旋转方向相反的S形小蛇尾,与上面一列列,与小蛇头旋转方向相同的S纹小蛇相交。一侧两只小蛇的蛇尾,在两只粗黑大蛇蛇身中间,倒八字形相向旋起。与黑粗的大蛇一样,一侧两头小蛇卷起的方向也相反,两面小蛇与卷起的小蛇尾和小蛇数量和旋转方向也平衡。
国宝档案节目中,把两个蛇尾描述成禾苗,有点搞笑了。
>> 辛店文化商代晚期鹿蛇纹彩陶瓮局部
青海省博物馆藏品
蛇纹是彩陶瓮的图腾崇拜符号。粗黑线条大蛇是公蛇,代表阳性,细浅线条小蛇是母蛇,代表阴性。大蛇与小蛇同身交融,尾尾相交,孕育了许许多多的S形小蛇。寓意蛇纹能带来生殖的力量,部族的繁衍兴旺。蛇纹的顺时针与逆时针旋转力量均衡,象征着先民对旋转宇宙自然力量的崇拜,也是早期的阴阳符号。那些先民借助萨满蛇图腾的加持,让死去的灵魂重生,也祈愿部族生生不息。
彩陶瓮颈处是一圈回形蛇纹和衔接许多小S形的蛇纹,两只鹿的脚下的二圈蛇纹,两侧各延展出一条曲折的蛇纹,自上而下,穿过两个粗黑的蛇头间,与下面一条粗黑蛇纹相交后,向下弯弯曲曲延申到瓮底。这些蛇纹都是萨满的蛇图腾。可能古人眼里,蛇纹越多力量越强大吧。当然装饰的效果也更丰富和耐人寻味。
下面几条折线蛇纹,与上面的蛇纹有密切关系,蛇纹每个折线角的小圆圈有点意思,肯定代表神马,AI思考中——
从高大上的层面来讲,蛇纹陶罐上的蛇纹圆圈可能与星辰有关。体现了古代先民对天象的崇拜。蛇纹圆圈象征着蛇可以借助北斗星,穿透各层天的神话,寓意蛇在萨满与宇宙互动秩序中的重要性。
低配的含义,小圆圈是一个个蛇头,每个Z折线象征两条蛇蛇在交配。整个纹饰的主题思想是生殖崇拜。蛇这种冬伏夏出的动物在萨满宗教中,代表着春天、生命的开始,象征着万物的复苏。因此,Z线蛇纹+圆圈可能代表生命的循环与复苏,以及生命力的顽强和四季轮回周而复始的变化。
同样的蛇星纹,也出现在一把卡约文化的削刀把上。刀已经残了,只剩下刀把,但两面的蛇星纹还非常清楚。这种削刀是游牧民族最喜欢的,刀首有钮,挂腰带下面方便携带。
辛店文化鹿蛇纹彩陶瓮集合丰富的纹饰,无论用哪种含义诠释,都是萨满的宇宙观,让先民的想象力和艺术细胞膨发,一画而不可收。这件装饰风格抽象,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品,给后人留下诸多遐想空间。更没想到几千年后力压群芳,成为走进央视《国宝档案》栏目的幸运儿。
刀把子上折线蛇纹,纹饰生动流畅,每个折角处都有小圈圈。但是临近末端蛇头或蛇尾的地方,出现个小圆圈位置与众不同,不在折角处。小圆圈这种排列,更像是北斗七星。刀把的蛇星纹体现了蛇作为图腾,在萨满宇宙观中通天能力的重要性。蛇星纹刀把出在甘青地区的牧区。
>> 卡约文化西周晚期—春秋早期蛇星纹青铜削刀
黑石公社藏品
蛇纹陶鬲为古代陶制炊器。通常为敞口、圆腹、三个袋状足。多有双环耳,方便悬挂与携带。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功能与“蛇年话蛇一”的双蛇衔蛙纹长腿青铜鼎,有异曲同工之妙。给后来游牧民族最喜爱的青铜鍑溯源的话,朱开沟蛇纹陶鬲算一个。
这种蛇星纹最流行的年代,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朱开沟文化期。朱开沟文化的蛇纹陶鬲是典型器物之一。朱开沟文化距今约4200年至3500年,晚期属于商代。
蛇纹陶鬲蛇纹主要装饰陶鬲的唇面、口外、颈部和袋足上,成组的蛇纹泥条,直线或波折曲线纵向分布。
>>商代朱开沟文化蛇纹陶鬲
陶鬲上纵向蛇纹的含义不说了。蛇纹陶鬲口外、颈部的蛇纹装饰方式,都是连续的曲线蛇纹+圆圈组合。而且转一周蛇纹的交汇处,总会有两个较大的圆圈圈。几个意思?
从宇宙星辰的角度看,小圆圈代表无数个小星座的宇宙,两个大圆圈是宇宙的核心,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一阳一阴。蛇纹穿过星座贯通宇宙,日升月落,月升日沉,天地万物和谐平衡。
从生殖崇拜的角度看,又像一对蛇眼,一条公蛇和母蛇旋转一圈交合,繁衍身后无数小蛇子S孙S,生生不息。很奇怪,英文的复数就是S,难道灵感来自S蛇纹吗?
>> 商代朱开沟文化蛇纹陶鬲
另外一件辛店文化蛇纹陶罐,也体现了蛇纹在辛店先民心目中的江湖地位。罐子上面泥堆了一条粗大的点点蛇纹,点点的寓意是卵多多,下面是几条装饰常用的折线蛇纹。
还可以从双蛇衔蛙的青铜器上获得灵感。像一对蛙眼,而那些小圆圈象征无数蛙卵,母蛙被无数的蛇衔着,阴阳相媾,多子多孙,部族兴旺。
朱开沟文化主要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而辛店文化分布在甘肃、青海等地。两地虽隔千里,但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朱开沟文化蛇纹鬲作为萨满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辛店先民认同和借鉴。体现了原始信仰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辛店文化接受朱开沟萨满蛇纹饰和信仰的同时,也将其与草原萨满体系中,通神媒介鹿元素相结合,借鉴鹿的神圣意义,创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鹿蛇纹陶翁。这种融合进一步强化了,萨满宇宙观动物作为神灵使者或助手的力量,进一步丰富了辛店文化的内涵。
>> 辛店文化蛇纹陶罐
宁夏固原藏家藏品
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200年至4300年。马家窑类型时期,蛇纹开始出现彩陶上,并逐渐成为重要的装饰图案。蛇纹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通常表现为曲折的线条,有时会与其他动物纹或几何纹相结合,这些彩陶罐通常用于日常生活或宗教仪式。
从传承意义上讲,甘青地区萨满蛇纹崇拜,可以追溯到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高度发达,纹饰丰富多样,蛇崇拜彩陶罐是该文化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器物之一。
>> 马家窑文化彩绘人头蛇纹陶器盖
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品
在萨满宇宙观中,蛇被视为可通天的神物,是连接天地的使者。几种古老文化对蛇纹的刻画,表现了先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对蛇神秘力量的敬畏。蛇纹作为萨满最重要的崇拜符号,是神圣的图腾,象征着生命力、繁衍和再生。
甘青地区从马家窑文化到辛店文化,再到卡约文化,萨满蛇崇拜传承有序,是主旋律不变的图腾。每个后续文化都和上一个文化有传承关系,而辛店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卡约文化青铜器的兴起,把萨满蛇文化推向新的高潮。
敬请关注
蛇年话蛇之三:早期青铜镜,阴阳蛇的力量。
原创版权,违者必究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欢迎转发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