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与生活互融共生,文旅融合不断加速,非遗品牌逐渐焕新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何问 王博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保护、活化利用非遗资源,对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近年全国多地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带动乡风文明建设。

  甘肃省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全省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800余项,认定省级及以上非遗工坊121家。连日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多地,看到非遗与生活互融共生,文旅融合不断加速,非遗品牌逐渐焕新。以非遗为代表的各类传统技艺,正聚合转化为这一方水土上人们拼搏奋进的精气神。


在甘肃省榆中县城关镇,兴隆山村社火队在表演太平鼓(2024年2月20日摄) 马希平摄 / 本刊

  舞出精气神

  手持彩条鼓鞭,身背20斤重的太平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太平鼓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钦苗时而前后纵跃,时而左右旋转,十分轻巧。一次次敲击掷地有声,在10余平方米的房间内击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年关将近,又到了兰州太平鼓队最为忙碌的时节。杨钦苗正在位于兰州新区的兰州太平鼓教育保护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实践基地”)排练室中加紧练习。这种兰州一带流传已有600余年的民间表演形式,近年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成为逢年过节或重大庆典的必备节目。

  “兰州太平鼓起初是春节期间由当地农民自发排练的传统节目,近年来已逐渐向集制鼓、表演、研学、旅游等为一体的产业转化,全年表演、生产不断。”实践基地校长王进选表示。

  在研学活动方面,实践基地全年可接待研学人数15万人次,自身实现营收近千万元。同时带动周边农业生态园、农家院落共同发展,实现年均营业额60万元以上。

  “近期订单不断,每隔几天就有演出,正月将更为集中。”兰州盛世鼓舞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魏怀东告诉记者,公司现已组建30人的演出团队。

  演出团队成员之一的杨钦苗来自兰州新区西岔镇铧尖村,这也是兰州太平鼓的发源地之一。在他看来,近些年太平鼓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连兰州周边的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都开始流行。近期基地还有老师前往新疆等地教学,传播太平鼓技艺。

  “兰州太平鼓,舞的就是个精气神。”杨钦苗说,这已经成为西北农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灯阵托起大舞台

  每逢元宵节,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村民都要赶赴一场“点灯”的盛事。

  将365个灯笼按照古代占卜“九宫八卦”形制摆放好,绕着走上一圈,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甘州黄河灯阵,这个形如九曲黄河的蜿蜒灯阵,于2011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前,村民自己制作灯笼、摆阵。如今,在依托九曲黄河灯阵非遗资源打造的张掖屋兰古镇景区,灯阵结合现代灯光技术有了新面貌,村民也成为剧目的一部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共同分享点亮灯阵的“仪式感”。

  张掖屋兰古镇景区负责人王伟介绍,景区在灯阵里植入传统文化墙,增设民俗商业街,丰富田园采摘、灯笼制作等业态,并在旅游旺季融入烟花、社火、木偶戏等表演。“今天的九曲黄河灯阵已化身传统非遗‘大舞台’。”

  搭乘文旅产业发展的“东风”,非遗传承保护正在突破传统单一的发展路径,实现更多可能。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山丹县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5项。近年来,山丹县整合非遗资源,依托当地城市文化型旅游商业街焉支巷子、高庙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将非遗引入旅游空间,设立非遗研发中心和展销店。

  在非遗研发中心数百平方米的展厅里,多个博古架按主题分区摆放着山丹麦秆画、烙画、红枣木雕、手工编织等多种非遗传统及创新手工产品。展厅后设有剪纸工作室,山丹剪纸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玉梅带领团队正在创作蛇年主题的剪纸作品。在非遗文创展销店里,个人工作室、家庭工坊或民间爱好者制作的产品寄放在这里统一售卖。

  “由政府搭建平台,将小微型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聚合壮大成综合性文化产业一起推出去、传下去。”山丹县文化馆馆长张兴荣说。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依托全省非遗工坊,通过“非遗+文创+培训+电商+展销+乡村旅游”等多种途径,不断挖掘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当代价值,并在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购物节”活动,助推非遗“打包”销售。仅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甘肃省就累计开展线下活动468场次,销售总额达2775万元。

  品牌激发新活力

  将自己的非遗工坊从年收入20万元做到平均130万元的这几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服饰传承人妥丽娜最重要的经验是打造品牌。

  身为裕固族女性,妥丽娜从小学习刺绣,创业也从裕固族传统服饰做起。后来,她将传统服饰用到玩偶身上,打造的裕固族“尧尔娃娃”已成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代表性文旅产品之一。

  妥丽娜发现,游客购买纪念品往往选择品牌专卖店,“质量有保证,还有原创性。”她说,自己因而产生了注册公司、经营品牌的想法。

  2011年,妥丽娜注册“萨尔玛”品牌,裕固族语中意为“抓住机遇”,并在产品研发中注重品牌版权保护,目前已申报外观设计专利50项,商标9项,著作权1项。

  肃南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队长张斌介绍,肃南县通过宣传、培训、创业支持等手段,将重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打造成独具肃南标识的市场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

  如今,妥丽娜的非遗工坊已经向服饰创新、文创研发、DIY体验、研学等多领域拓展。她还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扶持下,与兰州大学的专家合作,联合研发新品,丰富“萨尔玛”品牌内涵。

  非遗品牌建设的影响力正在激发文化传承的新活力,赋能乡村文化产业振兴。

  为帮助更多人,妥丽娜在家乡肃南县明花乡设立培训基地,目前已培训500余人次,一批技艺成熟的绣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数据显示,目前,甘肃省具有品牌代表性的121家省级非遗工坊线上线下共培训人员5万人次,直接吸纳脱贫群众2000余人,带动就业1万余人,就业人员年均收入约2.5万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