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
有这么一位95后
她是新派非遗手艺人
是四处学艺的“外乡人”
也是现实版的追梦人
她用20天制作拍摄非遗剪纸斗篷
展现“纸上生花”的魅力
用一个月复原千年前的“一树烟花”
再现“火树银花”的中式浪漫
用半个月在凉山潜心学习彝族银饰
巧手复刻彝乡的“银之花”
她就是手艺人陈玲玲
也是视频博主“摇铃啊摇铃儿”
萌芽
梦想从指尖生长
对于陈玲玲而言,她对手工艺的热爱源于小学劳技课上的小兔子、千纸鹤。在小小的一方折纸中,那些色彩斑斓的纸张,在她的指尖翻飞,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这不仅是简单的手工创作,更是她探索世界、发挥创造力的开端。大学时,陈玲玲学的是舞台美术设计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她当过大学老师,还从事过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和美术设计等工作。
2022年,因为行业环境的变化,陈玲玲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得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回想起曾经在工作中接触过的传统文化题材舞台剧,那些精美的服饰、独特的表演形式,都让她深深着迷。于是,她毅然决定暂停手头的工作,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传统文化领域,成为一名传统手艺视频博主。谈及此,她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我希望以手工为依托,传播传统文化。”
选择辞职后,陈玲玲从上海市区搬到上海郊区,租下一间被房东当作仓库的自建房。从复刻苗族银马冠、哈萨克族帽饰和卢宅珠灯开始。随着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接触的增多,她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非遗手艺。为了完成非遗作品,她看过无数个上海最安静的凌晨,眼部充血、手指受伤更是常事。但包扎完伤口后,她又马不停蹄地继续制作、打磨作品。
“我的视频拍摄的风格和节奏,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但实际上做手工艺的人不可能快速掌握一项技能。5分钟的视频,背后通常是一个月以上日日夜夜地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接触新技艺时,不熟练很正常,但我会逼自己践行10000小时定律,把事情做到自己完全满意。”对于她而言,传播非遗,既是兴趣,更是一份责任。
破茧
迎接挑战,学习非遗
成为新派非遗手艺人的道路,远比想象中艰难。最初,陈玲玲面临诸多困难。熬夜赶进度是家常便饭,有时为了完成一个作品,她需要连续几天不休息。作品做不好需要返工的时候,那种挫败感让她几乎想放弃。“每当这时,我会想到这是我最想做的事,我喜欢且擅长。我相信自己有能力走到更多人的面前,所以才能熬过那段时光。成为视频博主,也让我接触到了很多有共同爱好的网友,他们的支持对我来说也是动力。”
在制作拍摄剪纸斗篷时,从前期筹备、走访、练习、到制作拍摄等,陈玲玲花了20天的时间。为了制作出满意的作品,她常常在工作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最终成功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剪纸斗篷。在设计中,她将剪纸与汉服服饰结合起来打造斗篷,并将传统剪纸的艺术魅力与现代时尚元素完美融合。这件剪纸斗篷的图案运用了中国传统纹样凤凰,代表了吉祥喜乐。兜帽部分设计了金鱼图案,寓意金玉满堂,年年有余。
当问及为何将剪纸与斗篷相结合,陈玲玲说,“喜欢传统文化和国风的人群是比较重合的,将两者结合可以将非遗推广给更可能喜欢它的国风女孩们。传承应该有传有承,将传统剪纸融入现代国风审美,是能让它被更多年轻人喜欢的途径。将剪纸与服装结合,也是让工艺品的剪纸兼具了实用功能,更好地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绽放
挑战自我,拓展技艺边界
陈玲玲制作非遗手工艺品的视频收获广泛关注,在这份热度与鼓励之下,她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断挑战自我,探索更多不同类型的非遗,持续挖掘非遗之美,拓展技艺边界。
在最近一个“火树银花”视频中,陈玲玲回到了故乡温州,跟着泰顺药发木偶戏国家级非遗传人周尔禄,学做惊艳千年的非遗烟花——药发木偶。“学传统文化的第二年,我想复原一次我爷爷的记忆。”陈玲玲说。
药发木偶的制作需上千道工序,却都是纯手工制作。取竹、制轮、木偶,每一道工序都极其复杂和精细。仅是选竹子就十分困难,为找一根又长又直的竹子,陈玲玲和周老师跑遍山上,看遍了成百上千根竹子。花竹竿做好后,因太过沉重,搬到山上田里的第二天,她的肩膀就乌青一片。放竹竿的洞需要一米,得徒手结合工具挖,挖完后她的腰都直不起来。正值冬天,每天熬夜赶进度,陈玲玲的手脚冻得像冰块。
不过,这些都不算最大的难题,对于新手而言,手搓火线才是难关。手搓火线,就是把火药裹进棉纸里,这是烟花能否绽放的关键。陈玲玲回忆道,“手搓火线,是个眼睛学会了,手却怎么都不听话的步骤。这没有捷径,只能反复练习。周老师家里的棉纸都快被我用完了,才勉强搓出一根合格的。周爷爷经常鼓励我,说已经不错了,比他刚学的时候好多了。”
学习药发木偶时,陈玲玲和周老师约定,要把非遗推广给更多年轻人。许多观众看了她的视频后,纷纷留言道,“这些非遗必须要让更多人看到,因为这些美刻在骨子里,看过一次便会回忆无数次。”“感谢这些努力的人,一直想看‘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场景。”
谈及非遗如何向年轻人传播,陈玲玲信心满满,“非遗和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传播,是非常高效的渠道。网络社交平台是和观众距离最近的方式,既足够接地气,又能通过博主的个人视角展现不同风格。最重要的是结合当下,融入现代审美,将非遗呈现在观众眼前。非遗本身就是我们无数先人匠心的汇聚,我相信它自有独特魅力。”
绽放
亲临实地,用心了解
在陈玲玲的视频中,彝族民族银饰“银之花”也让人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山河日月,花鸟鱼虫,都是饰品纹样的灵感来源。为了复刻彝族银饰,陈玲玲前往凉山学习彝族文化,翻阅大量彝族书籍。在当地的半个月,她实地了解当地文化习俗,同时对比其与书籍记载的差异。为准确传播少数民族的文化,她在当地银饰坊采风,去博物馆学习,还与当地人分享和交流。
圆形的太阳纹、点状的星星、卷曲的牛眼纹、寓意富庶的羊角纹,这些华美精巧的银饰纹路,通过陈玲玲用锡纸复刻得以呈现。“彝族的民族服饰非常符合我的审美,火把节也比较壮观,她们的女性被称为月亮的女儿。”陈玲玲说。
之所以选择用锡纸复刻银饰,这背后别有一番考量。这是陈玲玲在第一期视频用锡纸复刻苗族饰品的时候选定的材料,当时尝试了很多材料,只有这种材料最像银的质感,而且不会氧化褪色又轻便。拍摄和发布视频时,她也会在小红书粉丝群里免费分享手工艺作品的图纸和材料来源,为非美术专业的观众,降低尝试的门槛。“亲手体验和只是观看完全不同,所以我想给大家提供接触民族文化的更多途径。”
在远赴各地学习手工技艺的过程中,陈玲玲收获了许多温暖和感动。当地人从最初的怀疑和好奇,到后来被她的坚持和诚意打动,纷纷给予她帮助和支持。“最初当地人会以为我是摆拍,最终要用他们的成品,但看到我真的熬夜制作后,他们被感动了,也更愿意帮我。拍摄时获得当地人的帮助,发布时获得当地人的认可,这些都会让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一次次的亲临实地
与非遗传承人学习的经历
让陈玲玲深刻意识到
“只有走过他们走过的路
才能有心得体会
才能更真实地传播这项技艺”
陈玲玲
期待未来
也与你相伴~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在看】与【点赞】,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在看】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 者 陈泳均
责任编辑:霸天萌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
点亮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