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言:“善者短寿,恶者长存。”
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善良之人往往遭受欺骗,甚至难以自保。
乍听之下,似乎善行无善报,确有其事。
然而,仔细观察,世间万物皆受因果律制约。
《易经》有云:“德不配位,智小谋大,力不从心,鲜有不败。”
那些道德水准低下者,或许能暂时得利,但终究难以持久。
由此推断,不孝之人,命运亦不会眷顾。
01不孝顺父母的人,往往会在社会中遭受排斥
试想一下,如果你发现身边的朋友、同事或同学不孝顺父母,你是否还会选择与他们继续交往?
你可能会开始对他们保持警惕,因为他们连自己的父母都能多次伤害,对熟人下手自然更加无所顾忌;他们能够狠心地抛弃父母,那么抛弃一段关系对他们来说也不会感到心痛。
显然,不孝顺的人会遭到社会的孤立,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打压。在社会中,不孝顺的人往往会被看低一等。
在社交判断方面,正如《孝经·天子章》所言:“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实际上,孝道自古以来就不仅仅是道德规范,还可能上升到法律层面的约束。
例如,在乾隆年间,《大清律例》中就有规定:“游荡他乡,远离父母者,均属忘亲不孝之人。”并且,对此类行为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满洲人明住,被任命为陕西知县,他带着妻子和孩子赴任,却将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留在京城的旧居。
在任期间,他经常外出旅游,却从不去探望老母亲。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立即下诏废除明住的官职,命令他返回京城,并且十年内不得重新启用,任何人不得推荐他,否则将同受惩罚。
乾隆认为,即使不能每日陪伴父母,至少应常回家探望。否则,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孟子也曾说过:“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将孝道提升到治国的高度,我们就会发现,整个社会,包括各级衙门,都在压制不孝顺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照顾,那么他的好运从何而来?没有人愿意帮助,也没有衙门愿意收留,这样的改变命运,又该用什么方法?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02不孝顺父母的人,内心难免会感到不安
有一个成语,叫做“做贼心虚”。
在普遍推崇孝道的社会氛围中,一个不孝的人,被视为“异类”,他们自己也明白理亏,因此无论说话还是行动,尚未开始便已底气不足。
继续阅读下去,我们会发现,那些底气不足的人,成就大业往往较为困难。
作家冯梦龙讲述了一个名叫莫稽的人物,父母去世后,他居无定所。
莫稽遇到了一位好心的金团头,不仅为他提供了住所,还资助他读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金团头甚至将自己的女儿金玉奴嫁给了他。
然而,当莫稽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后,他开始嫌弃自己的岳父母和妻子。
在赴任途中,他将妻子抛弃,独自前行。
金玉奴命不该绝,被地方长官许公所救,并收为义女。
许公听闻玉奴的遭遇后,以长官的身份,安排了莫稽的婚事。
莫稽在洞房中发现新娘竟是玉奴时,惊恐地哭喊:“有鬼,有鬼……我莫稽知罪了。”
幸运的是,莫稽能够悔过自新,与玉奴共度余生,并将岳父母接来身边孝顺。否则,他的一生都将受到良心的谴责。
有诗云:“打骂一场羞满面,问他何取岳翁新?”
不孝顺父母的人,一旦良心发现,其痛苦远超过被人打骂。
常言道:“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
人们往往在醒悟之时,才意识到父母已不在,无法尽孝,愧疚感将伴随终生。精神上的自我消耗,其严重性可见一斑。
作家毛姆曾言:“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
一旦丧失良心,就等同于失去了心灵的守门人,痛苦、沮丧、不安等负面情绪,便会涌入心扉。
03不孝顺父母者,终将陷入贫困
有些人,不仅不孝顺父母,还不断向父母索取财产。
特别是在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中,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一旦从父母那里得到财物,便误以为自己变得富有。
虽然通过算计父母确实可以暂时获得一笔财富,但这种财富不会持久。因为他们缺乏创造财富的能力,同时也丧失了道德品质。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要致富,必须遵循“厚德载物”的原则。
德行与财富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
明朝时期,张晋在刑部任职时,遇到了一个案例。
一位父亲因极度贫困,不得不去富有的儿子家中偷窃。
那是一个夜晚,儿子看不清楚,误以为是盗贼,便带着奴仆对父亲一顿痛打。父亲甚至没有机会开口,便不幸离世。
按照当时的法律,儿子保护财产属于正当防卫。但儿子殴打的是自己的父亲,血浓于水的至亲,怎能如此对待呢?
张晋深思熟虑后,作出判决:“儿子富有而父亲贫穷,这明显是儿子长期不孝,算计父母,因此以不孝之罪论处。”
儿子因此获罪,家中的财产也逐渐流失。
常言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不孝顺父母,是一个家庭最严重的恶行,灾祸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子女不孝顺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首先,“子不孝,父之过”。父母过度溺爱子女往往是导致不孝行为的根源。
父母有责任教导子女孝道,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勤奋学习,建立事业;对于子女的不当行为,父母应当勇于揭露并予以纠正。
其次,“人贵有自知之明”,子女也应不断自我反省,审视自己的行为。
任何因果报应,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切勿心存侥幸。
孝顺父母,虽不保证能立即致富,但肯定能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
善待今天的父母,实际上也是在为未来的自己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