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 言

1982年12月5日,一位归家的小保姆在不经意间发现,女主人已静静地躺在老旧的木板床上,离开了人世。

在她身旁,还有一个信封,上面赫然写着“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而这位离世的女主人,生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偷偷地活了之后又偷偷地死去。”

那么,她究竟是谁?她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民国才女,崭露头角

关露,原名胡寿楣,1907年出生于山西右玉。

自幼,她就对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展现出极高的天赋,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旧体诗,自此与文学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然而,命运多舛,15岁时父母双亡,她与妹妹胡绣枫只能投靠二姨,生活陷入困境。尽管生活艰辛,关露对知识的追求从未停止。

20岁,她凭借自身努力考入上海法学院,次年转入南京中央大学深造。在校期间,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为文学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家危难之际,关露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她加入上海妇女抗日反帝大同盟,以笔为剑,创作诗歌、散文,抒发爱国情怀,激励民众抗日。作品如利刃般刺痛敌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1932年,关露加入我党,并成为左翼作家联盟成员。在左联,她才华横溢,积极参与文学活动,编辑《新诗歌》,在《文学月报》等刊物上发表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她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1936年,关露代表作诗集《太平洋上的歌声》出版,以其深刻思想、真挚情感和独特风格广受赞誉。其中,《我歌唱》《故乡的梦》等诗歌,以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读者共鸣,使关露一举成名,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次年,明星电影公司拍摄《十字街头》,关露创作歌词《春天里》。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充满生活热爱与未来憧憬,迅速风靡全国,成为经典。

“春天里来百花香,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简单歌词描绘出生活的美好,展现关露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凭借《太平洋上的歌声》与《春天里》等作品,关露与潘柳黛、张爱玲、苏青并称“民国四大才女”,成为文坛耀眼明星,她的文学成就与才华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国家危亡,投身革命

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响彻云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这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关露毅然决然地放下描绘风花雪月的笔,投身于更为激烈的抗日斗争。

她以笔为枪,创作了大量饱含爱国情怀与战斗精神的诗歌与文章。

在抗日宣传活动中,关露深入工厂、学校、社区,凭借激情澎湃的演讲和恳切的言辞,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

她曾在一次工厂宣传中朗诵自创诗歌《战斗的号角》,工人们深受感动,纷纷报名加入抗日义勇军。

除宣传活动外,关露还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抗日部队,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倾听他们的英勇故事。回到后方,她将这些真实经历写成文章,发表在报刊上,鼓舞战士士气,坚定民众抗日决心。

上海沦为孤岛时期,关露坚守阵地,继续为抗日事业贡献。

她利用身份影响力,在隐蔽战线与敌人斗争,组织秘密抗日小组,传递情报,掩护同志,为抗日部队行动提供有力支持。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局势愈发复杂严峻。

此时,关露接到特殊而艰巨的任务——打入汪伪政权内部,获取情报。



隐秘任务,忍辱负重

当时汪伪特务机关的头目李士群,心狠手辣,其麾下的上海极司菲尔路76号特工总部更是臭名昭著,无数抗日志士在此蒙难。

关露之所以能担此重任,得益于其特殊背景。

她的妹妹胡绣枫曾在李士群落魄时伸出援手,这份恩情让李士群对胡家心存感激。胡绣枫因任务在身无法分身,便推荐了关露。关露凭借这层关系,成功接近了李士群。

1939年,关露重返上海,以失业为由向李士群求助。李士群虽多疑狡猾,但念及旧情,仍热情接待了她。

在与李士群的交往中,关露谨小慎微,仔细观察其言行举止,伺机寻找获取情报的机会。

她常到李士群家做客,与叶吉卿建立亲密关系,通过日常交往逐渐消除李士群的戒备之心。

一次,李士群带关露参观76号,试图试探她。关露强忍恐惧与厌恶,镇定应对李士群的种种试探。面对李士群的挑衅,她不动声色地回应,巧妙掩饰真实身份与目的。

经过接触,关露发现李士群对国民党心怀怨恨,同时意识到日本侵略者气数已尽,欲为自己留条后路,有与我党建立联系的想法。

关露敏锐察觉策反时机,及时汇报上级。上级分析判断后,认为可通过李士群获取日军情报,指示关露继续深入接触,寻找策反时机。

取得李士群初步信任后,关露开始了艰难危险的情报工作。

她常常趁李士群及其手下放松警惕时,巧妙地翻阅文件,获取重要情报,包括日军清乡、扫荡计划,汪伪政权内部斗争情况,以及日伪矛盾等。

为了安全传递情报,她精心设计暗号,利用与秘密联络点约定的方式,在不引起敌人怀疑的情况下,及时将情报传递给了党组织 。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形势不利。

李士群为留后路,积极与各方势力接触,关露见状,趁机透露我党愿与其合作。

李士群考虑后,同意与我党建立联系。

在关露牵线搭桥下,潘汉年与李士群秘密会面,李士群提供了日军最新 “清剿” 行动情报,为新四军反围剿斗争提供了关键支持。

然而,关露的努力和贡献在当时无人知晓。亲朋好友见她与李士群来往密切,投来仇视鄙夷目光。文学界朋友断绝来往,左翼作家把她当作叛徒。左联负责人公开宣布不再让她参加会议和活动。街头常闻辱骂声:“你这个卖国贼,居然和汉奸混在一起。”

1942年,随着战争形势变化,关露接到新任务:进入日本文艺界,于《女声》杂志工作。该杂志由日本驻华使馆和海军陆战队情报部联合主办,表面普通,实则政治背景复杂。

关露需发表文章宣传进步思想,同时收集情报。她毫不犹豫接受任务,来到《女声》后,发表多篇暗含反战爱国色彩的文章,引起强烈反响。

同时,她还发掘进步文学青年,为抗日战线注入新力量。

但种种行为也使她成为众矢之的,被视为 “文化汉奸”。

一篇《时事新报》的文章称她为 “无耻女作家”。

但她始终坚守 “我不辩护” 的承诺,默默承受,继续为抗战事业奉献。



胜利之后,坎坷余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关露满心欢喜,以为能摆脱“汉奸”骂名,回归正常生活。

然而,现实却给她沉重一击。国民党将她列为“锄奸对象”,生命安全受威胁。

在党组织帮助下,她转移到新四军驻地,但生活并不轻松。

因过往经历,她饱受误解和偏见,亲朋好友避之不及,生活陷入孤独困境。

在新四军驻地,关露未放弃贡献。她利用文学才华编写宣传材料,宣传党的政策。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组织文艺活动,丰富战士精神生活。

虽条件艰苦,但她信念坚定,乐观面对,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了解她的真实身份和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关露命运未迎转机。

1955年,因潘汉年,关露受牵连,被认为是同党,遭审查和批判。同年,她被捕入狱,但始终坚守信念,不承认莫须有罪名。

1957年获释,生活却未好转,失去工作,求职遭拒,身体因牢狱生活变得虚弱,精神受打击。但她坚强生活,等待真相大白。

1967年,关露再次被捕,关押8年。狱中,她身心受摧残,患多种疾病,身体虚弱,但坚持学习,通过阅读充实自己,写诗抒发情感,表达自由和正义向往。

1975年获释,已身心俱疲,生活贫困,靠救济金维持生计,孤独陪伴。她开始整理作品,记录经历和感悟。

1982年3月23日,对关露而言意义特殊。我党工作人员来到她狭小的宿舍,宣读平反决定:“关露历史已查清,不存在汉奸问题。”

她身体颤抖,眼中含泪,这一天,她等了43年。

然而,长期精神创伤、爱情挫折、多次入狱磨难、晚年疾病缠身,让她不堪重负。

平反后仅数月,1982年12月4日,关露吞安眠药自尽,走完了她75年不平凡的风雨人生路。

旁边只留下了一个信封,上面写着: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参考资料:
党史学习教育网:关露:忍辱入狼穴 义胆何壮哉
湖北卫视大揭秘:红色特工关露潜伏敌营功不可没,为何却饱受非议?
《文史博览》,2007年.08期,于继增,关露:谍海沉冤四十年的悲情人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