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作为我国的开国领袖,他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他下巴上的那颗痣,更是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因为在毛主席年轻的时候,他的下巴上并没有痣。这颗痣仿佛是命运的馈赠,在他人生的某个重要阶段才悄然出现。

那么,这颗痣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毛主席人生各个阶段的照片中来找寻答案。



这张照片拍摄于1913年,那一年毛主席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此前,毛主席曾报考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公立高级学校,但是对这些学校的课程都不满意,最后他选择了师范学校,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

然而,毛主席在入学半年的时间里,对学校刻板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极大的抵触,再加上学校的课程量有限,难以满足毛主席旺盛的求知欲,最终令他选择了退学,去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并住进了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

在图书馆自学期间,毛主席阅读了大量的西方著作,对西方的近代思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可是,他这种学习方式令他的父亲非常不理解,最终拒绝再为他提供经济资助。而也在同一时期,毛主席居住的湘乡会馆被遣散的湖南士兵抢占,他因此又选择返回学校。

在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毛主席不仅结识了萧子升、蔡和森、何叔衡等进步青年,还受到了教育家杨昌济的赏识。在杨昌济的引导下,毛主席的眼界进一步开阔,民主革命的思想也在他的脑海中萌芽。

从毛主席这一时期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下巴当时还没有出现那颗痣。



这张照片拍摄于1919年,当时他正在长沙修业小学担任历史教员。

在他任教一个月后,著名的五四运动爆发,毛主席在获悉后,决定领导湖南的学生进行反帝运动,以响应北京的学生运动。

不久后,湖南学生联合会在毛主席领导下成立,同时他还提议创立了《湘江评论》。毛主席以主编和主要撰稿人的身份,撰写了大量文章,对湖南的政局发表了非常尖锐的看法,在湖南引起了很大反响。

然而,《湘江评论》仅印到第五期,就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湖南学生联合会也被迫解散。

同年十二月,毛主席为领导驱张运动再赴北京,并最终在各方支持下,将张敬尧赶出了湖南。

很显然,这一时期的毛主席已经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但是他事业也才刚刚起步,此时的他下巴上也没有长出那颗痣。





这两张照片分别拍摄于1924年的上海和1925年的广州。

众所周知,这一时期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主席当时也在国民政府当中任职,并开始接触国民党上层人士。

1925年9月,毛主席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一职。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国民政府的宣传工作焕然一新,革命思想也在开足马力的宣传工作下,变得越来越深入人心。

然而,毛主席优异的工作成绩却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忌惮,竟然非法解除了毛主席的职务。

不过,毛主席依然在中央宣传部极具威望,领导宣传部与右派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最终在西山会议中令右派分子受到了处分,并继续留任了宣传部长。

这一时期的毛主席虽然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但是由于与国民党的理念不合,也遭遇了不小阻挠,而他下巴上的痣也没有开始显现。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7年的武汉,当时蒋介石已经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

在这一关键的时刻,毛主席坚持共产党人要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并在“八七会议”中,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此后,毛主席来到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不过,由于当时我党没有武装斗争的经验,秋收起义宣告失败,总指挥卢德铭壮烈牺牲。

在经历了失败后,毛主席提出了一系列治军方略,并在三湾村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同年10月,毛主席带领起义部队前往了井冈山,建立了我党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从此,革命的星星之火在中华大地上逐渐点燃。

这一年是我党独立武装革命的起点,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之一,不管是毛主席还是我党的其他领导人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三大起义的失败更是令我党不得不放弃大城市,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毛主席正处于事业的转折点,他下巴也没有出现那一颗痣。

此后,毛主席率领人民军队南征北战,并且经历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的第一至五次“反围剿”,繁忙的工作令他很少有时间拍照片,大多数照片也是集体照,脸部细节并不明显,因此无法判断有没有痣。

直到1936年,毛主席经过万里长征抵达了陕北,美国记者斯诺为毛主席拍下了这张举世闻名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时毛主席的下巴已经有了一颗痣,也就说,这颗痣肯定是在上井冈山后,到陕北前长出来的。

那么,具体是哪一年出现的呢?这一谜题,一直到2010年《建党伟业》开拍后才揭开。

当时,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去《建党伟业》剧组探班,正巧导演正在为一个问题困扰,那就是青年时代的毛主席有没有痣。

在这部电影中,是由著名演员刘烨扮演青年毛主席,化妆组不知道要不要在他的下巴点上那颗痣。

毛新宇在得知后,特意向大家讲述了那颗痣的来历。根据他对老一辈革命家们的询问,毛主席这颗痣其实是出现在1935年时的。



彼时,毛主席正带着部队行军在长征路上,在一次战斗中,毛主席下巴受伤,留下了一个伤口。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再加上伤势较轻,毛主席就没有对伤口进行处理,最终这个伤口自然愈合,但是留下了异物,变成了一颗痣。

后来,这颗痣就一直没有被处理。斯诺在为毛主席拍照并发表后,这颗痣就成为了毛主席最深入人心的特征之一。

也就说,毛主席在青年时代,下巴是肯定没有痣的。

不过,毛新宇在讲完这个故事后,又对导演表示,毛主席的这颗痣是他的标志之一,没有了这颗痣观众会不适应,还是点上的好。

于是,在毛新宇的建议下,刘烨在扮演青年毛主席时被点上了一颗痣,向大家展现了更为熟悉的伟人风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