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日 16:23 | 来源:人民铁道网

晨曦微露,金色光辉遍洒四野,草色间露珠的五彩斑斓,闪烁着生活的美好。草原深处永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逐光而行,似在追逐嬉戏,又似那“追风少年”!


华夏大地上,中国铁路连点成线再成网,成为当之无愧的巧“织娘”;人类家园里,中国高铁“领跑”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播撒“中国智慧”。

曾几何时,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铁路,凋敝破败、饱经风雨;爬坡过坎,饱含华夏智慧的中国铁路,穿越迷雾,砥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立志勇当“一带一路”“火车头”的中国铁路,步履铿锵,勇闯无人区。

“复兴号”款款而来,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中国高铁自信“走四方”!


征途漫漫,奋斗以成。中国铁路“出圈”“出海”,复兴之光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光耀东方、惊艳世界!

透过四代火车票,复兴足迹看得见

“什么时候能再去趟北京……”一天晚上,客厅里正在看纪录片《正阳门下》的父亲小声嘀咕着。

陪父亲边看电视边刷手机的我,瞬时愣了一下,“的确,父亲很多年没出去散心了!”思索的同时,登录手机“铁路12306”,查询、选座、购票……伴随指尖的一气呵成。

随即,手机端,一条呼和浩特至北京北订票成功的短信息瞬时弹出。

“爸,咱们明天八点出发去北京!”

“啥?!我就是随口说说……”

“已经买好票了,咱们明天上午就到北京了!”

“不去,你快退了吧!”

“想去就行动起来,不要犹豫!”

“我执”障碍严重的父亲,在我的软磨硬泡下,终于答应再去一趟首都北京!并叹服说“现在真方便,旅行说走就走!”

在父亲的记忆中,曾经,为了拥有一张小小的火车票,是需要费尽周折才能成功的。

次日,陪古稀之年的父亲登乘高铁,疑惑满满的父亲拿出身份证,在检票机上轻轻一刷,闸机应声而开。此刻,父亲好奇地像个孩子,对这一环节的“智能化”百思不得其解,并感慨铁路进站检票的“神奇”。

登上颜值满满的复兴号高铁列车,在这处处充满中国式浪漫与温馨的车厢里,一切都是“新鲜”的。窗外,疾驰而过的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偶见悠然吃草的羊群,或有小城掠影……

欣享高铁时光的父亲,看着尽收眼底的一景一物,似又一次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他的激动与喜悦奋跃而出,满脸舒展的皱纹里写满了时代变迁,眼眸深处最难忘的还是那些年的购票经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离我家不足千米的绛帐火车站售票厅,是父亲经常光顾的地方。在父亲的记忆中,那个年代他自己虽然很少坐火车,但却是去车站售票厅最频繁的。那还是第一代火车票,父亲经常抢着去给家人亲戚买票,当时的火车票是纸板的小片儿,没有实名制,谁都可以去买,也不用怎么排队。

据了解,第一代硬板火车票是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至上世纪90年代结束,浓缩了人们出行一甲子的生活图景。

父亲最难忘的还是那几年深夜排队买火车票的情景,回忆里总是苦中带甜。他说在2001年9月到2005年7月那四年,也正是我南下上学期间,每每为了给我买一张西安到南昌的火车票,他都得先去西安,在火车站排好几天队才能买上一张坐票。父亲说最可怜的还是当年那些去南方打工的人,很多人为了买一张车票,带着小板凳、小褥子在售票窗口前打地铺通宵排队,还未到售票时间,有的窗口排队的“长龙”已经有好几公里了!

第二代火车票诞生于1997年,淡粉色的“软纸票”与中国铁路6次大提速同向同行,渐次取代了硬板火车票,铁路提速与售票提速并驾齐驱,售票速度也从几分钟压缩到几十秒,首次实现了“一窗有票,窗窗有票”。

此后,父亲去车站售票厅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参加工作后的我。那些年,我经常会购买从呼和浩特到西安、西安到绛帐,两城三地间的火车票。从故乡到他乡,这张小小的火车票里有太多乡愁的印记。

2007年7月1日,第三代磁介质车票推出,各地乘客逐渐体验到自助刷票进站的便捷;2011年6月开始,第四代“无纸化火车票——身份证”推出,“科技范儿”“时尚范儿”十足的火车票,便捷了百姓,秀我中国铁路。时至今日,电子客票在全国铁路推广实施,购买火车票进入了“拇指时代”,旅客“刷身份证进站”的无票时代已然到来。

四代火车票,见证中国经济的发展,刻录新中国变迁的足迹;从窗口购票、电话订票到网络购票,旅客享有的“特权”越来越多,出行也越来越便捷。车票在变,购票方式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出行的诉求和对团聚的渴盼。

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在不同的阶段承载的是同样的记忆,它见证了中国铁路从“闪着泪光的事业”到“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的蝶变,它生动述说着过去,有力影响着当下,深刻昭示着未来。

在火车票承载的乡愁里,有启程的幸福满足,有抵达终见亲朋时的愉悦快乐,还有在途的小雀跃和惊喜。

旅途服务暖人心,复兴之光耀东方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铁路作为位移的交通工具,穿山越海,不仅编织着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更在细微之处贴心、暖心、温馨。全球化的今天,乘坐火车前往目的地,已然成为新时代百姓出行的首选。

驰而不息的不只是那一列列奔向复兴的列车,还有一位位追梦筑梦圆梦的同行者——旅客。

在这场中国铁路与华夏百姓之间的“双向奔赴”中,“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网,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先行保障。

中国大地上,同一时空维度下,飞驰的高铁仿佛被时间赋予了更多内涵与意义。无数陌生的你我同向同行,他们与铁路,与铁路人、与旅客之间交织出无数或真挚、或感人、或喜乐的小故事——

曾记得,“天使抱着天使”的温馨画面全网刷屏。时值2018年3月20日,在黄山北开往蚌埠南的G7406次列车上,一名独自带娃的年轻妈妈,请求乘务员张铃钰帮忙看护小宝宝,正值实习期的她用不太熟练的姿势小心翼翼地抱着小宝宝。这张被随手抓拍的照片,圈粉无数。

曾记得,被称为温暖旅客的“小太阳”的女乘务员赵阳,“只有排好队,大家才能安全”“我就是因为穿了这身衣服,我得对得起大家”……2023年7月30日,乌海西开往北京丰台的K396次旅客列车,因线路雨量超标被紧急扣停,在距离目的地70公里的丰沙铁路落坡岭站,旅客隔窗看到从外面带回来的物资,焦急地涌向餐车,情急之下,赵阳站在高处,拿起扩音器,哽咽着维持秩序。

曾记得,一趟趟疾驰的列车上偶或搭起的“临时产房”,还有那些为护航生命请求临时停站、衔接顺畅的铁路工作人员……

暖心的故事还在上演,感人的瞬间仍在生发……

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在南来北往的旅客列车上时有发生,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铁路人努力扮演“超人”角色,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一个个“在路上”的故事,正是铁路与旅客之间“爱”的“双向奔赴”;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的文化差异,因地缘、人缘产生的文化鸿沟,正在被无数个在途的他(她)用真情弥合。

在途中,有人重拾旧梦,有人开启新程,有人随手定格一个个瞬间……真情互助、暖心服务,让旅途不孤独。而高铁“漂流瓶”,却让列车上同一个座位在不同时间把爱和温暖、倾听和鼓励、希望和祝福传递下去,这是延展的“爱”,也是“漂泊”的温暖,更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新浪漫!

温馨不止在途中,还有顺应广大旅客和网民需求,推出的一项项新服务。

时代在变,旅客出行需求也在变,中国铁路与时俱进,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耐心细心用心倾听旅客网民的诉求,静音车厢、夜间高铁、手机订餐……铁路力求把更加便捷、舒适、个性化的服务体验带给每一名乘客。

从智能化的购票系统到人性化的无障碍设施,从多样化的餐饮选择到个性化的娱乐服务……铁路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推出服务新举措,“智慧”铁路里满含对旅客需求的深刻洞察,更有“民呼我应”的良性互动。

万物互联的当下,铁路成为“线下”互联互通的典范,带动“城”与“圈”高度融通。想体验“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惬意生活,于是有了坐着高铁看中国,发现最美铁路的“旅游新品”;想体验流动的休闲客厅,于是有了坐着火车看中国,徜徉文化漫旅的“百变列车”。跨越千山万水,中国铁路在充满爱与希望的旅途中,不断书写新传奇,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梦想与现实的坚实桥梁。

“复兴号”在人间烟火中疾驰,“幸福味儿”化作复兴之光,照亮东方,温暖人心。

路网延伸耀征程,中国铁路出海闯世界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每一次浪潮涌动都预示着变革的巨轮将驶向更加辉煌的彼岸,深刻雕琢和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而“路”的延伸,正是这波澜壮阔的变迁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蓝图中,中国高铁正以其卓越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成为连接世界的金色纽带。中老铁路的蜿蜒、匈塞铁路的飞跃、蒙内铁路的贯通、雅万高铁的闪耀……这一连串璀璨夺目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无不镌刻着中国铁路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见证着中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的生动实践。

“征战”海外既是机遇又充满挑战。无数为了铁路建设事业远离国土的华夏儿女,在陌生和荒芜中挥汗如雨;无数勇敢追梦的铁路建设者远离亲人,克服环境和人文的差异数年坚守;无数为了圆满的铁路人开拓创新,在异域异国擦亮中国高铁“金名片”……这不仅展现了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的实力,更是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的最优“答卷”。

回首2015年,当夏健带领团队成员踏上印度尼西亚那片遥远而充满魅力的土地时,他们宛若一群穿梭在热带雨林与群山岛屿间的探险家,踏上了绘制中国高铁海外新篇章的非凡旅程。

“雅万高铁是我负责的第一个境外项目。”作为雅万高铁项目总体设计负责人,夏健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从最初的勘测设计,到后来的施工建设,再到最后的建成通车,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每一个日夜都充满了他们对梦想的追求与对事业的忠诚。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我们的足迹。”夏健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那段时光的怀念与感慨。面对未知的挑战、陌生的环境、复杂的地形……他们不仅要克服技术上的重重难关,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手持GPS定位仪,肩扛测量仪器……夏健和他的团队穿梭在热带雨林密布的区域,频繁的徒步勘测,汗水浸湿了衣背,蚊虫在耳边嗡嗡作响……

在这里,前进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危险。

“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雅万高铁正式通车后,夏健深情地说,“雅万高铁对深化中印尼两国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促进‘一带一路’合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年磨一剑,中国铁路建设者在印度尼西亚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中国高铁海外落地的第一张“答卷”。

从国内到海外,中国高铁一路疾驰。

于是,一条条联结友谊、承载梦想的交通大动脉渐次铺展开;一个个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的感人故事,跨越山海被传颂。

2017年,大学刚毕业的袁志祥,来到老挝参与中老铁路建设,成为中铁五局中老铁路老挝段一标二分部的一名技术员,他在老挝磨丁特区餐馆结实了老挝姑娘阿芬,2019年6月14日两人的女儿出生,袁志祥给她取名袁思谊,希望女儿用心浇灌友谊之“田”,将来做中老友谊的传承者。

2018年5月20日,29岁的熊应豪与老挝姑娘王妮喜结良缘!作为中铁二局中老铁路老挝段一分部工经部负责人,熊应豪与24岁的老挝语翻译王妮因工作频繁接触,相识相爱,成为中老文化交流的一个生动缩影。

姻缘成佳话,铁路牵友谊。2021年12月3日,“澜沧号”动车组列车承载中老两国人民世代友谊,飞驰在希望之路上。在这条路上,中老铁路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知重仍负重,在闯关夺隘中收获甜蜜和幸福。

一轨通,天下利。这条联通内外、辐射周边、双向互济、安全高效的“路”,跨越山河连接友谊,穿林不扰象,架桥避民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象和谐共生”绿色生态之路。时而在“天上”(桥梁),时而在“洞里”(隧道)的中老铁路,亦成为了一条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

“铁路一通,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中老两国山水相连,中老铁路成为稳定高效的“黄金运输通道”,使老挝由“陆锁国”变为“陆联国”,成为中南半岛联通各个国家的枢纽。2024年以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的跨境席位由300个增加至350个;2024年4月13日起,中老两国铁路部门在西双版纳至琅勃拉邦两大著名旅游城市间增开国际旅客列车1对,旅客乘火车可实现两地间当日往返。

从昆明到万象,山虽高、路虽长,中国铁路人遇山凿隧、遇水架桥,天堑变通途里写满了“丝路通途 美美与共”的动人故事,充满着新兴行业(铁路运输)的光明前景,这得益于中国坚定不移地推动互联互通战略,得益于中国铁路建设者“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源动力,更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开放机遇。

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

一条条“幸福路”、一座座“连心桥”、一片片“发展带”,激发起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活力,绘制出一幅共同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壮美画卷。

征途如虹,初心如磐;山河为卷,奋斗为笔。“基建狂魔”从追赶到领跑,从中国走向世界,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擦亮国家名片,树起国际标杆,铺筑发展振兴路,谱写友谊新篇章。

循大道,至万里。未来可期,复兴征程上,还有更多故事在联结世界、美美与共中生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