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讲述过一个“四颗糖”的故事。在他担任校长时,一名男生欲用砖头砸向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了他,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待。了解情况后,陶行知回到办公室,发现男生已在等候,便掏出一颗糖奖励他,原因是男生比他更准时。接着,他又奖励了男生第二颗糖,称赞他尊重自己的命令,没有继续动手。随后,陶行知奖励了第三颗糖,因为男生想砸同学的原因是他们欺负女生,展现出了一定的正义感。最后,男生主动承认了错误,陶行知又奖励了他第四颗糖。整个过程,陶行知态度和蔼,言语温和,没有一句指责,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挑战,而急躁、焦虑和指责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最有智慧的教育方式,在于言迟、面缓、心静。

言迟:温柔的话语是心灵的良药



知乎上有个问题:“小时候,有没有哪个瞬间被父母伤害过?”有个高赞回答让人深感共鸣:“爸妈一句话,能让我自卑30年;虽然长大了,骨子里依然抬不起头。”父母的话语对孩子的影响深远,有时一句无心之言,就可能给孩子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痕。

上海那个跳桥身亡的17岁男孩,因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被母亲在回家的路上训斥了几句,结果母子争吵,男孩赌气跳下卢浦大桥,当场身亡。孩子的内心世界敏感而脆弱,父母的言语需谨慎,避免给孩子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演员袁咏仪曾因与儿子关系紧张而求助心理医生,发现是因为自己太自我,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于是,她开始改变沟通方式,做任何决定前都先询问儿子的意见,儿子犯错时也不再一味责骂,而是耐心倾听和分析。渐渐地,儿子与她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当父母能够耐心、温和地与孩子沟通,用细腻的话语将人生智慧灌输给孩子,孩子的内心就会被安全感所包裹,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面缓:平和的表情是情绪的稳定器



曾有一个新闻让人揪心:一个小男孩因淘气不好好写作业,在公交车上顶撞了妈妈,妈妈当众扒掉他的衣服裤子后下车离去。围观群众的嘲笑和拍摄视频的行为让小男孩不知所措。这样的极端行为会给孩子留下怎样的心理阴影?

俄罗斯科学院的学者发现,当人们处于愤怒的情绪状态时,大脑的杏仁核活跃指数会直线下降,影响沟通和思考能力。教育孩子时,如果父母暴躁易怒、发脾气,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伤害。

被评为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之一的贾容韬,曾分享过自己改变态度后感化儿子的经历。他儿子在高中时逃课、打架、成绩倒数,父子关系紧张。在深刻反思后,他开始用爱和关怀去感化孩子,不再抱怨和打骂,而是理解和鼓励。最终,儿子勤奋学习,考入了重点大学。

教育路上总会遇到难题,当父母懂得控制负面情绪,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用爱去理解和包容孩子时,孩子身上的坏习惯自然能改掉。

心静:平稳的心态是成长的催化剂



《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87%的家长有焦虑情绪。在内卷的教育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被焦虑的父母裹挟着前进。然而,这种焦虑并没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有个10岁男孩考了99.5分还要被父亲痛骂,结果男孩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患上了癔症。父母的盲目内卷和过度焦虑只会把孩子拖进深渊。

商业大佬李开复从小调皮捣蛋,但他的父母对他特别宽容和理解。他不想复习功课就看连环画,不想上辅导班就去捉鱼。父母不仅没有责骂他,还觉得他与众不同、头脑聪明、动手能力强。这种宽松的教育环境培养了李开复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最终成为了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

诗歌《走在自己的时区里》写道:“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当父母放弃无用的焦虑,保持平稳的心态时,孩子自然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

尹建莉老师说:“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当父母管住嘴、稳住情绪、放下焦虑时,家就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就是孩子最依恋的对象。孩子也会向阳而生、逐梦而行,活出自己的精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