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灵境秀,

乡贤辈出,

是一个地区社会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二季,我们邀请了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春申郡望》。今天,你将听到的是《从春申君信俗而构筑春申文化》。

闵行人对春申君的感念和敬仰,更多是体现在其文化意义上。比如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曾创办了一份叫《春申潮》的报纸,后来区里还专门设立“春申原创文学奖”。2009年,把闵行区图书馆、博物馆、城市剧院所在地命名为“春申文化广场”。

其实后人研究黄歇,目前可以参考的材料并不多,主要包括《史记·春申君列传》等20篇左右的史稿;有互为印证的,也有相互抵触的,且其中相当一部分篇幅很小。但对上海来说,首先,“春申文化”是以春申君开拓上海的传说和它的历代传承为基础而构成的文化概念;其次,春申君作为上海的开拓者形象,“春申文化”也必然成为上海的历史文化资源;再次,“春申文化”是构成上海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那这一切,对闵行何尝不是如此呢?

春申君一生坎坷,是个悲剧人物。在黎民百姓眼里,凡是被谋害死的又经平反昭雪的人,几乎都是受人尊敬为“忠良”的。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同为楚国人的屈原沉江自尽,因之春申君被视为屈原式的“时代英雄”。一切信俗从楚国风习,与纪念屈原的方式趋同。城乡信仰的表现形式为“蜡祭”和“社祭”。所谓“蜡祭”,是每年年终之时,普遍备香烛牲醴祭祀众神。上海城隍庙的“三巡会”,春申君作为地方神是个重要角色。所谓“社祭”,是各个家庭或社团把自己认为信得过的神灵,立其牌位或画像,请到家庭中参与家祭,或在某处神阁祭祀,以示虔诚。另外,还有春申君诞辰庙会等。

最令人怀念的是春申君在“吴墟”封地兴修过水利,做过一些造福于民的实事,因之被视为“大禹”式的历史人物。种种所谓黄歇“开凿黄浦”的传说故事,都是与“大禹治水”的功绩联想在一起的。这正是“春申君热”和信俗异化的群众基础。

同时,有史学家认为,春申君经营江东其实也为申城上海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申”并不是某一个时代创造的,而是人们对春申君的认同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结果,而“春申”一词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首先,通过黄歇在江东封地的开疆拓土,带来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融合,这是不争的事实。兼容并蓄能使文化多元化,能使文化丰富多彩。黄歇所为其实是在上海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农耕文明和水上航运文明。春申君带领民众改良土壤,荒滩变良田,开发治理江东,为吴越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制造农业生产器械,先进的纺织技术,与江南的蚕桑丝线结合,为日后这里成为发达的鱼米之乡、丝绸之乡、纺织之乡,以及中国资本主义最早在苏杭地区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其次,春申文化反映了上海的根文化特征。在上海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风格,而这种海派文化之根,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自己的萌芽。黄歇在江东领地上开创的先秦地方文化,具有吴文化、越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显著特征,而近代上海兴起的海派文化的典型特征就是,兼容并蓄、多元互补、不拘一格、灵活创新,熔多元文化于一炉,在包容一切中创造一切。上海一向以“海派文化”著称,所以有学者认为,黄歇开创的领地文化应为“海派文化”的“文化源头”。而“海派文化”之于上海,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影响,上海才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国际都市之一。“魔都”之魅才会历久弥新,让人瞩目。


轨道交通五号线春申路站

春申君黄歇不是闵行人,可能他也从来没有到过闵行,但“春申”一词却早已演变成为闵行的一种文化载体,由春申君信俗引发而构筑的春申文化,经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内容丰富,寓意深厚,至今没有其他的形象替代。如今我们提出要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应该从哪里作为切入口呢?或许春申文化的再培植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二季,我们邀请了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春申郡望》。《春申郡望》是“发现闵行之美”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岁月有痕”辑中的一册,本书从上百位闵行当地历史名人中精心选取了董其昌、叶宗行、秦裕伯等10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别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各有风采。

2025年2月起,第二十二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吴玉林

朗读: 华理科中 高二3班 夏宸熙

编辑:汤婧娴

初审:赵若楠

复审:石思嘉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