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领优国际Linked U(ID:Linkiedu),作者:熊靓
在双语教育这个世界级的教育难题面前,我逐渐放下了执念。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我的儿子说一口纯正的伦敦腔,一聊天都是莎士比亚名句,一到书店就直奔原版英语小说区。
现实是,我的儿子今年读小学六年级,英语成绩班级垫底,满口都是东北大碴子味,一聊天都是破解打游戏的作弊码。
看着越来越“庸俗”的儿子,我越来越感到失望。我开始对自己坚持了十年的双语教育产生怀疑,这个曾经在我心目中精英教育的概念,在现实中看起来是如此苍白无力、毫无用处。
我的英文名是Elizabeth,也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名字。当时取这个英文名是因为我考上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英语专业,我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能够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大学毕业之后,我入职了上海一家外企,担任翻译和秘书工作,英语是我的工作用语,我也通过不错的英语能力获得了去美国总部工作的机会。
从一个小镇女孩到都市精英,我认为如果我的儿子拥有双语能力,也会走上成功者之路。但是经过了十年的实践,我消耗了太多精力在培养儿子的双语上。我现在感觉太疲惫了,真想放弃 “双语”这个世界级的教育难题。
家人对双语的掣肘
成了妈妈的“独美”
在双语教育圈流行一个说法,就是双语教育开始的越早越好。从语言学的角度,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从实际操作来说,真是见仁见智。
从儿子学习说话开始,也就是他还只有12个月的时候,我就用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同时和他沟通。当时我还专门写了双语教育日志,把每天和儿子学说一个英语单词作为目标。儿子很争气,中文还没说明白,就跟着我说英语,特别爱说也很积极。那段时间我觉得是儿子这辈子最喜欢英语的时候。
实话说,进行双语教育最累的是我。我的说话量是其他说中文妈妈的两倍,我在日常生活中对儿子都是说一遍中文,再说一遍英文。有一次参加大学同学的聚会,同学们见我坚持在日常中进行双语教育,都非常佩服。
他们说,虽然大家都是英语专业八级,但是都放弃了亲自教孩子英语,这个活儿可不是那么轻松的。大家对教英语也有些经验,大学时也兼职做过英语家教,但是教自己的孩子都是第一次,失败和成功都不好说,索性就送到双语学校去学。至于能学成什么样,只能看孩子的造化了。
同学的想法和我遭遇到的现实不谋而合,我发现启蒙语言和教第二外语完全不是一回事。
都说环境改变人,这句话一点也没错。我关注的一个叫张踩玲的网红,她的混血儿子拿铁只爱说中文,不爱说英文。哪怕是张踩玲的老公大胖媳妇和拿铁只说英语,哪怕拿铁去读了双语幼儿园,但是几年过去,拿铁的英语一点都没长进,反而对英语更不感兴趣了。
拿铁的情况和我儿子的情况是一样的,身边掣肘的人太多了。我晚上在家拼命给儿子做双语培养,到了白天我公婆给儿子用东北话讲段子。我也分析过,东北方言确实比伦敦腔更有语言魅力,更有语言环境。
我也曾经试图阻止公婆的语言教育方式,但公婆特别不高兴。他们认为我是拔苗助长,中文都没有学明白就跑去学英文,完全没有必要。这种配合非常多,我的双语规划也就泡汤了。
到了儿子去双语幼儿园读书之后,看我每天唾沫星子横飞教儿子英语,我老公都说,人各有志,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让我就不要在双语上较劲了。
现在想起来挺遗憾的,儿子就这么华丽丽错过了幼儿园最佳的双语学习时期!在小学去考国际学校的时候,看着其他孩子都能流利介绍自己,再看看说英语磕磕巴巴的儿子,我真后悔当初让公婆帮我带孩子。
国际学校没有双语执念
只要留学够用就行
上海这座城市是中国最洋气的城市,对于英语教育的认知也是最高的。我认为上海提供的双语环境是最好的,但是从儿子读国际幼儿园到现在读国际小学的体验来看,我认为学校和老师们对于双语的认知和我对于双语的要求是有差距的。
从我作为家长的角度来看,儿子在婴幼儿时期双语教育失败是可以在儿童时期弥补上的。现实是我跑遍了上海所有的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没有一家能够承诺达到我的要求。
我记得给儿子择校的时候,遇到一所上海国际学校的校长。听了我对儿子的双语教育经历,校长表示非常佩服我的精神。校长告诉我,我的儿子其实拥有的双语环境比很多父母不会英语的要好很多。
而双语教育一直处于实践阶段,到底双语教育能比单语教育强多少,这个是需要长期培养和观察的。校长还说,现在市面上的国际学校对双语教育都很看重,谁都不会说学校没有双语能力。至于双语能力能够达到什么水平,还是根据留学的需求决定。
学校不是培养语言家的地方。从国际学校出去的孩子一般留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如果说孩子的双语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得看家长提供的语言环境了。
既然上海提供不了我要的语言环境,我也曾经动过去美国进行双语教育的念头。我联系了一个儿子在美国读书的同学。同学的儿子在幼儿园就去了美国,现在已经读高中了。我想借鉴同学的经验,如果可以,我就带着儿子去美国看看能不能实现双语教育梦。
同学听我说完诉求,在电话那头不停的笑。她说:“你怎么还在做这种不切实际的梦呀!我早就放弃双语的想法了。我们是学外语的,对于语言学习天赋加努力的道理太清楚不过了。男孩的语言能力本来就比女孩差,现在你还要搞双语教育,这不是难为自己和孩子吗?如果你真要来美国,带着一个语言天赋不好的孩子,你得做好失败的准备。”
我的同学认为,选择一门语言作为第一语言就得放弃另一门语言,这是她在双语教育上实践失败的经验。同学的儿子现在英语能力已经远超中文,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一直都是用英语,吸收知识和思考也是用英语。
她儿子也会说中文,但仅仅是会说而已,无论是思考和写作都不会。同学在美国一直坚持给儿子补习中文,十几年过去了,也就获得了会用中文聊天和简单文字交流的能力。
同学语重心长的告诉我,我们认为的掌握双语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是没错,但对于双语教育的要求,每个小孩都不一样,因为现在的双语标准考核只是以通过雅思和托福这样的语言考试来评测。而很多通过了雅思和托福考试的孩子,其实并没有掌握较高的双语能力,这也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靠背单词提升英语水平
双语是一场教育骗局?
现在的我就像是斗败了的公鸡,说起双语教育就有挫败感。儿子已经开始准备申请美高,但他的英语学习主要方式是靠背单词。在申请美高的老师指导下,以我儿子目前的英语水平,要达到托福90分到100分,除了背单词这种硬办法之外,没有其他的捷径可以走。
申请美高的老师告诉我,我儿子的英语不是不行,是他对用英语学习持排斥的态度。之所以排斥都出在我对他要求过高上。老师认为我儿子的英语学习能力不差,但就是不爱学。
他跟老师说:“怎么学都达不到我妈的要求,她希望我的口语能够是同声传译的水平,甚至更高;她希望我的写作能力能达到美国作文获奖水平;她希望我的阅读能力可以一天看一本英语小说。我也配合过,但我真的达不到。”
听了儿子的负面反馈,我也开始检讨是不是我的要求真的太高了。检讨的第一步就是搞清楚什么是双语教育。我认为的双语教育是以中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教育。从中英双语教育的环境来说,这是不现实的。既然环境不好,那就营造环境,这是我跑偏的第一步。
带着一个英专生的执着,身边人都被我提醒过少跟儿子说中文。从实践的反馈来看,家人也好、朋友也好都对我有抵触,明里暗里都故意教我儿子中文。
我偏执的认为这个世界上的双语教育就是两种语言必须达到一样的水平,这也是不现实的。我有个在广州做了三十年双语教育的前辈深入了解了我的双语教育过程之后,认为我的双语教育并没有失败。首先,我儿子的英语比中国普通的学生要强。
虽然在国际教育体系下我儿子的英语能力并不突出,但是雅思在六年级就能够考到5分,这种能力在国产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是极少的。第二就是双语教育必然有一种语言强,另一种语言弱。
通过他三十年的双语教育经验来看,多数英语不如中文的孩子,都在留学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我的问题就是对双语教育的想法太虚幻了,对着书就敢开始自己实践,实践之后还必须马上要结果。这本身就是不符合教育的规律。
现在我已经开始不断降低自己的要求,对儿子的英语,我几乎是不敢插手了。总结这十年的经验,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不要瞎折腾,教育期待值太高,否则就会得不偿失。
花百万养“双语”
虚荣心下的奋斗
前辈的劝解和儿子正在努力奔赴美高,让我逐渐放下了对双语教育的执念。儿子跟我开玩笑说:“妈妈,你放下虚荣心,不装洋人比较顺心了吧!你不折腾了,我也知道该怎么把英语学好了。”
我承认让儿子进行双语教育,确实有虚荣心的部分。好强的我希望儿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且还要领跑,双语就成了我认为儿子能成为领跑的一把“利剑”。我想,从小镇考到名校,又从名校到外企,我靠的都是超强的英语能力。站在我的肩膀上,儿子一定能够问鼎世界名校,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觉得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拿双语当领先,在上海外企妈妈圈里是一种常态。回顾我的双语教育之路,除了我自己是学习英语专业的,对双语学习有一定能力外,多数都是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我就职的公司里,中层管理岗位的妈妈们都是双语教育的拥护者,比我更甚者比比皆是。
我的直属上级也是一个双语教育的践行者,上级是美国名校硕士毕业,英语口语是同声传译的水平,在同翻领域小有名气。为了营造双语环境,她不惜下血本,从女儿出生到读一年级已经花了一百多万。她家里的保姆都是英语专业八级。
她认为女儿日常接触最多的人尽量做到以说英语为主,这样才能在中文的环境下实现真正的双语。
听着上级说自己对女儿双语教育的投入,我是羡慕的。在儿子参加国际小学面试时,我给他请过一年外教,因为教全科每天都要上,一年算下来花了三十多万。直到现在提起这笔钱,我老公都很生气。在他看来,我是在为自己的虚荣心买单。一个小学的面试能够用到多少英语,还需要一个外教陪伴。
以他英语六级的水平完全可以把儿子的面试介绍教好,何必花这么多钱呢,真是特别不值得。
现在儿子准备考美高,老公也是不赞同的态度。他认为,就儿子目前的语言能力,在上海任何一家国际学校都不拔尖,去了美高也不会有太多提升,还不如不去。
但是,对于儿子能够去美高,我还是非常执着的。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们的孩子都在准备冲美高,即便考不上美高也要试一试。
这种被别人称为“虚荣心”的状态,我不想改变。在我的价值观里,虚荣心不是什么优点,但是虚荣心绝对能成为奋斗的驱动力。
我当初从小镇考到名校,我承认有虚荣的成分,因为我希望成为名校生、获得家人朋友的赞扬。在奋斗的路上,有很多困境,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那么无论是双语教育还是留学教育都会半途而废。
-每日教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