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1895年2月10日(是农历的1月16日),中日甲午海战当中,我国北洋海军定远号的管带刘步蟾壮烈殉国。
说起催人泪下的甲午海战,大家都会想起要撞沉吉野的邓世昌,当然,杰出的爱国将领绝不止这一位。
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130年以前的今天在威海卫之战牺牲的定远舰管带刘步蟾。
一、早年经历与海军生涯
刘步蟾(1852—1895),字子香,福建侯官(今福州闽侯)人,自幼聪颖好学,被誉为“幼颖异,少沉毅,力学深思”。
他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驾驶班,以首届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赴英国皇家海军实习,成为清末首批接受系统海军教育的将领之一。
1876年,李鸿章参观英法德等国家军舰,发现上面有日军在进修,所以也派人出国进修,刘步蟾就是这些英才之一。
归国后,他凭借卓越的才能被李鸿章重用,参与监造北洋水师主力战舰“定远”号与“镇远”号,并成为“定远”舰首任管带。
另外,陈兆锵曾经说舰队的提督丁汝昌是“对海军外行”,所以“丁乃行伍出身,未涉海军门径,凡关操练及整顿事宜,悉委步蟾主持。每夏秋之间,则驻防操演,巡弋辽东、高丽一带;或率两、三舰,往日本各口岸,冬、春则巡察南洋群岛,习以为常”。刘步蟾也不负众望,都赞他是“治军严肃,凛然不可犯”。
刘还曾经多次告诉李鸿章需要按年份增加购买铁甲战舰,李鸿章一开始没有正面回答。刘愤而直言:“相公居其位,安得为是言!且平时不备,一旦偾事,咎将谁属?”周围的官员当然被吓一跳。李鸿章也确实把这话听进去了。但是由于当时的大环境制约,对刘的这些建议确实也没有下文。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刘步蟾参与了《北洋海军章程》的起草工作,海军规则“多出其手”。同年,被任命为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加头品顶戴,他成为北洋水师实质上的核心人物。他还曾经被朝廷封为“强勇巴图鲁”,在满族语言当中,巴图鲁是勇士的意思。当时国家需要人才,他也确实在战争和忧患当中锻炼和成长起来。
二、黄海海战中的英勇指挥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刘步蟾在黄海海战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1. 临危受命:
提督丁汝昌在战斗初期重伤,刘步蟾代行指挥权,镇定调度舰队。面对日舰集中火力攻击“定远”号,他率舰冲锋,以“雁形阵”切割日军舰队,迫使日舰“吉野”等不敢正面交锋。
2. 战术决策:
他选择在5000米外率先开炮,利用北洋舰巨炮射程优势压制日舰,并精准击中“比睿”“赤城”等日舰,重创敌方指挥系统。
3. 身先士卒:
战斗中,“定远”舰多次中弹起火,刘步蟾一面组织灭火,一面坚持发射炮弹,全舰官兵无一人退缩!战后,清廷嘉奖其忠勇,升其为记名提督。
三、威海卫保卫战、壮烈殉国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朝鲜西海岸中部的丰岛海域附近偷袭了中国运兵船队。根据记载,有三艘日本战舰同时向中方发射炮弹,但日方的记载,经常是抹黑我国先开始的。同年8月1日,中日两国政府正式向对方宣战。刘步蟾郑重立下了“苟丧舰,将自裁”的誓言,决心在海上战场与日军血战到底。
事实上,在这之前,刘步蟾对来自日本的侵略就始终保持着充分的警觉。早在1874年,即他跨出福州船政学堂大门后不久,年轻的刘步蟾就在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发生后,奉命驾舰赴台湾勘测港口及航道,并圆满完成了任务,随后被任命为舰长。此后,刘步蟾始终对日本的军备扩张保持着高度的戒备之心。
1891年,北洋舰队访问日本期间,日本方面邀请丁汝昌、刘步蟾等北洋舰队高级将领上岸赴宴,但刘步蟾婉言谢绝了这一邀请。他对丁汝昌表示:“日人奸诈无信,胆敢妄为,我深恐他们会借宴会之名,乘我不备,偷袭我舰,因此我必须留在舰上以防不测。”
1894年9月,刘步蟾参加黄海海战,指挥“定远”舰官兵沉着应战,奋勇抗敌。后返回旅顺,奉命署理北洋海军提督,悉心督修战舰。
1895年2月,日军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
2月5日凌晨,刘步蟾和丁汝昌正在“定远”舰上商议作战事宜,日军派出鱼雷艇队进行偷袭,“定远”舰被鱼雷击中。刘步蟾一面组织堵漏,一面果断地下令砍断锚链,将“定远”舰驶至刘公岛附近的浅水处,以充当炮台使用。此后,刘步蟾指挥“定远”舰配合炮台,先后打退了日军的8次进攻……
2月10日这天,残阳如血。在刘公岛,看到前景惨淡,大家已经感觉没有希望了。经过一些洋教练的劝说,北洋舰队内部的一些官兵开始动摇,他们逼着丁汝昌和刘步蟾率领大家投降算了……
1. 孤军奋战:
定远舰靠在岸边,已经伤痕累累。在弹尽粮绝、援军无望的绝境中,刘步蟾指挥“定远”舰搁浅,作浮动炮台,击退日军多次进攻。
2. 宁死不降:
刘步蟾坚辞拒降,但也深感自己无力挽回大局;为免战舰被日军夺去资敌,他含着泪下令炸沉了由自己在德国监造并一直驾驶的“定远”舰,对于海军军官来说这就像亲手杀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心痛。
当天深夜,深感报国无门、处于极度绝望之中的刘步蟾悲愤难禁,服鸦片自杀。他曾教育自己的家属子女,绝不可以碰鸦片。但是作为那个时代的人,很多人是把鸦片作为一种止痛、驱虫的药材存起来的(后来的溥仪皇帝的母亲瓜尔佳氏也是因为和端康太妃生气之后吞了生鸦片自杀的)。也有资料说其是用手枪自杀的。无论如何,他做到了“舰亡与亡,志节凛然,无愧舍生取义”,时年仅44岁。
【题外话:对当时来说,刘步蟾是一个很进步的人。他很多次去到欧洲,广泛地接触了新的事物。他对中国的一些封建习俗礼教也感到了不满,觉得需要改进。
他在西方看到不同的语言习惯,对女儿的孩子和儿子的孩子都同样称为孙子(grandson)或孙女(granddaughter);称自己父母之父母为祖父(grandfather)或祖母(grandmother),而不称外祖父或外祖母,便在自己家中照样实行起来。他看到西方妇女都识字而不缠足,便让自己的女儿效法,这很了不起了,毕竟当时社会上大多数汉族妇女还是金莲。当时社会上有很多人抽鸦片,刘步蟾对此深恶痛绝,他严诫家人和子女:“永远不许吸鸦片,家中以后有吸鸦片者,就不是我的儿孙!”】
其殉国壮举震动朝野,李鸿章叹其“忠烈可嘉”,清廷追赠世袭骑都尉,从优抚恤。可惜,人去世了之后,李鸿章才觉得当年说要强大海军的装备是对的。可是,北洋水师已经被彻底毁了。
刘步蟾殉国之后,第二天的2月11日,丁汝昌也自杀殉国。拼命抵抗的记名总兵、武进士“技勇巴图鲁”张文宣(算是李鸿章的外甥)也紧跟他们的步伐,慷慨赴死。张给李鸿章的遗言说:“此次战事有守一月而不支者,有守数月而不支者,有守半年不支而至死不屈者。相座当付泰西各国观战武员评其得失勇怯,不能以成败论。”
之后,倭寇耀武扬威,把可怜的定远舰剩下的舰体重新炸毁并且拆去可用的部件。后来有日人搞收藏,将军舰材料运往日本福冈,修了一座公馆叫作“定远馆”,他们把我们的伤痛当成了战利品大肆宣扬着……
四、历史评价
刘步蟾的形象曾因西方军官泰莱(戴乐尔)的回忆录被长期污名化,被诬为“擅改队形”和“怯战避敌”。事实上这极其不公,是信口雌黄。如果一个将领不知道随机应变,一直用按部就班的队形应敌,那他一定会出更大的问题,战争是动态的过程,做题都不能只套公式。由于这位洋教官非常想掌握水师的权力,发现在刘步蟾这里不好使,所以就抹黑他。20世纪80年代后,史学界考证发现泰莱的记述存在严重的个人偏见,刘步蟾的功绩得以重估。近年研究肯定了他作为爱国将领的贡献,其指挥黄海海战的功绩与坚定的民族气节被重新铭记。
笔者在后面再说几句。
伟大的民族气节与时代的挽歌:
刘步蟾的一生,是近代中国海军将领的缩影。在整个北洋舰队时代,清的观念是“重舰轻人”,也就是说,高价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牺牲,因为他们觉得买的军舰更昂贵。刘步蟾既有“涉猎西学,功深伏案”的学识,又有“舰亡人亡”的决绝。在多种因素制约下,他虽无力扭转战局,却以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的忠诚与气节,我们肯定是不能以成败论英雄的!
英雄的尊严,终将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正名。正如其遗言:“华人明海战术,步蟾为最先。虽败挫,杀敌甚众。” 他的事迹警示后人:强军需国强,如果没有先进的思想武装,光靠砸钱买装备是不行的。比如在有些情况下,我们用实心炮弹,配重是沙石,而日军已经配上了更好的炮弹(三硝基苯酚),也就是说光靠花钱并不一定能买到好装备。也不用骂谁可能中饱私囊了,大家想一下,如果你若是英法德等等国家,你会把最好的装备卖给中国吗?你会巴不得中日打起来坐收渔利。那个时代,就算是所有将领都抛头颅洒热血,也难以挽回倾颓的国运。
我们在这里不宣传“落后就要挨打”,因为侵略者都是故意的。虽然说我们有百年的屈辱历史,但是我们也有百年的抗争历史,中国人是绝对不缺气节的,是绝对不会跪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强大起来,告慰英魂,并且再有来犯者就打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