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几大领海中,渤海虽然面积不大,但却算是中国的内海。

在中国强大海军的威慑下,如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舰船,敢不打招呼就进入渤海。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渤海是如何成为中国内海的。

当年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是如何改变了渤海,以及中国海洋命运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顾历史,探寻渤海的传奇。



渤海,位于中国北方,被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环绕,面积仅有约 7.7284 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最深处达85米。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渔业和矿产产量丰富,并且担负着拱卫京畿重地的职责。



因此,这里当年建有数量众多的港口和炮台。一旦这里失守了,也就意味着作为首都的北京城,将会直接受到敌人的武力威胁。

在屈辱的近代史上,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曾经数次在渤海登陆,并造成了清朝皇帝的两次出逃。



清朝灭亡后,中国的海军仍然十分羸弱。

虽然名义上,国民党政府宣布了3海里的领海宽度线,但实际上根本无法执行。



曾几何时,外国军舰和商船在这里如入无人之境,横行霸道,无人敢管。

他们不仅在渤海之内进行非法的军事活动,还疯狂掠夺这里的海洋资源,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尤其是日本渔船,更是仗着自己后台是日本海军,疯狂掠夺中国的渔业资源,弄得中国渔民反倒经常收获寥寥。



为何领海的宽度,要设置为3海里呢?

这一标准源于 18 世纪,是西方列强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制定的。

在当时,西方列强的舰炮,可以完全覆盖3海里内的一切目标。

他们将领海的宽度确定为3海里,这样就可以在别国的领海之外,对其陆上建筑进行炮击,用大炮打开别人的国门。



后来,西方列强又利用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将这一标准强加给全世界。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也曾按照国际上主流标准,将领海的宽度设定为3海里。



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创建者,虽然对海战不是非常精通,但是却具有非常超前的战略眼光。

他敏锐地意识到,对于新中国来说,3海里的领海宽度,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安全需求。



要知道,海洋不仅是一个的资源宝库,更是国家的战略屏障。

如果仅仅将领海宽度设定为3海里,那么中国的很多沿海城市,以及重要港口,就都会暴露在外国军舰的打击之下。

很显然,这将极大威胁到中国的经济建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主席于1958 年,在北戴河召集了一次高层会议,专门研究领海宽度的问题。

参会人员包括众多军事专家、外交官员以及政府高层领导。



当时,一部分人认为,3海里的领海宽度是国际上的惯例,贸然改变可能会引发国际争议。

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军事冲突。

在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海军力量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没必要为了领海宽度去惹麻烦。



而另一部分人却认为,应该将领海的宽度,扩大到12海里。

12海里是当时中国岸防炮的射程,以此为领海宽度,不仅能够为国家提供更广阔的战略纵深,有效保障国家安全,还能更好地保护海洋资源,促进渔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

而且,那些支持12海里领海论的人还表示,所谓的国际惯例,不应当成为我们自缚手脚的绳子。



毛主席在认真倾听了各方的意见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将领海宽度定为12海里,渤海会不会变成中国的内海?

这句话一出,直接改变了会场的状况。



前面已经说过,渤海的面积并不大,其最宽处,仅 33 海里。

若以 12 海里为领海标准,并将山东半岛北部的庙岛群岛全部纳入考量的话,那么整个渤海将完全被中国的领海所包裹,成为名副其实的内海。

而一旦渤海成为了中国的内海,那么任何外国船只,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都将无法进入这里。



这种情况,无疑为中国的海防提供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北部海域、尤其是天津、塘沽地区安全性。

而这两座城市安全了,也就意味着首都北京能得到安宁。



此外,毛主席也考虑到了国际形势的变化。

他认为,一味地遵循西方制定的规则,只会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处于被动地位。

新中国需要在国际舞台上,要展现出大国的气象,划出自己的红线,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而且,通过这个12海里的领海宽度,中国可以向世界宣示自己捍卫海洋主权的坚定决心。

在日后的国际海洋事务中,新中国也将会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因此,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下来,12海里的宽度,成为了中国领海的标准。



中国宣布12海里领海宽度的决定传出后,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此表示强烈反对。长期以来,他们早已习惯了在公海和他国领海中自由行动。

而中国的这一决定,无疑是触动了他们敏感的神经。



因此,美国开始派遣军舰,在中国近海耀武扬威,并且频繁让自己的代理人出面闹事,试图通过武力威慑,让中国改变决定。

面对美国的压力,毛主席和新中国政府没有丝毫退缩。



正好也在此时,金门炮战爆发。

中国军队用大炮,将国民党军队打得丢盔卸甲,同时也再一次向世界表达了一个信号:中国捍卫领海主权的决心,是不会有丝毫动摇的。

结果,美国的舰船虽然在附近海域徘徊,但始终不敢轻举妄动。从此之后,他们也就不太敢再过来了。



当然,中国确定12海里宽度的领海,也是冒着一定风险的。

当时的中国海军实在太落后,对于领海外缘的岛礁,我们根本不具备守护能力。

而且,如果美国真的以航母编队强闯渤海,我们的海军也确实不具备拦截能力。

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大力发展海军这一条路。



为了尽快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毛主席曾经想过找外援。

在1953年之后,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一度对中国十分友好。



趁着这个机会,毛主席引进了很多急需的工业设备,初步开启了国家的工业化。

之后,海军的武器制造,也逐渐进入了正轨。

只不过受限于当时的经济,那时中国海军的军舰十分落后,大军舰远不如小艇数量多。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曾经怂恿南越政府和菲律宾,在中国领海制造事端。

中国海军虽然实力不强,但仍然清扫了领海之内的大部分威胁。

但是不论何时,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敢侵入渤海。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也得到了非常好的保障。



渤海的内海化,还让当地的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环渤海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以渔业、化工、工业制造和旅游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众多大型企业落户环渤海地区,使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而今,中国的海军力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

我们的055万吨大驱,甚至具备了世界第一的战斗力。



中国的鹰击21反舰导弹,射程达到了1200公里,我们终于不再需要射程仅为12海里的岸防炮了。

而中国海军的步伐,也已经突破了第一岛链,并对第二、甚至第三岛链构成了威慑。



在强大海军的保护下,渤海这个中国的内海,正变得越来越安全。

在新时代,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精神,守护好这片蓝色的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参考资料:

[1]国际认可的12海里领海原是毛泽东亲定[J].共产党员(下半月),2012,(10):28-28.



[1]毛泽东亲定中国12海里领海[J].天津政协公报,2012,(10):40-4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