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各个网络平台闲逛,会发现各种天价“大珍”随处可见。什么六字刀、共屯赤金、太夏真兴、天策府宝、大齐通宝、天显通宝之类的。

价值100万的大珍,甚至10块钱就能“捡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某某帮”。尽管民间会有真品存在,然而一旦泛滥,各种浑水摸鱼的情况让新手们防不胜防。

让新手不要轻信“捡漏”,但人性不可逆。让评级作为辅助,但现实也是一言难尽。


造假作坊

在利益与技术的裹挟下,钱币收藏这一领域正逐渐沦为造假者与评级机构共谋的“灰色江湖”。从伪造工艺的登峰造极,到评级体系的信誉崩塌,收藏者面临的不仅是真伪的较量,更是人性与制度的双重拷问。

古钱币造假自古有之,但现代技术的加持使其彻底走向“规模化”与“专业化”。传统手法如翻砂法、改刻法、嵌补法,曾是造假者的主要手段。

例如,通过挖去“开元通宝”原有文字,替换为“大蜀”二字,再用真锈粉末粘合,便能炮制出稀有品。然而,这类手法在经验丰富的藏家面前仍有破绽,如刀刻痕迹、锈色浮于表面等。


泛滥的假币

而现代技术则突破了传统局限,强酸浸泡伪造“筒子钱”的锈层,电镀工艺模拟“水银古”、“五彩锈”,甚至用双氧水、鞋油调配出逼真锈色。

更深一步,是用3D扫描复刻真币模具,以真银铸造机制币,边齿纹理与原品分毫不差,连资深藏家都难分辨。

江苏、河南等地的“职业造假团队”已形成完整链条,从高仿铸造到做旧包装,甚至伪造评级公司的防伪标识,形成“一条龙服务”。

这些技术不仅应用于“大名誉品”(如齐大刀、咸丰大钱),更蔓延至中低端钱币,导致市场赝品泛滥,连乾嘉道小钱都难以幸免。


假大齐通宝:新手往会被表象迷惑

曾见一玩泉不久的新手,在网上买了一枚大齐通宝,只是表面那层绿绣就迷惑了他的眼睛。死活不相信字口臃肿无力、锈色浮于表面的判断,坚信他捡漏了,是真品无疑。

被拍卖公司骗了好几万,仍然卖不掉。但他始终相信自己是被“专家”打压,借机低价收走,然后到处宣扬“民间宝贝”无人识的窘境。

这种“偏执性”玩家在收藏界数不胜数,如果是高明的瓷器可能还会迷惑人,但钱币造假识别起来真的不难,连这种基础眼力都没有,后果可想而知。

本以为评级公司会带来曙光,但很明显,这些缺乏监管的商业公司,甚至可能“乐见于”假货的泛滥。


泛滥的假币

从评级公司默许修补、改刻币入盒之后,道德下限就越来越低。对个人藏友严苛,却对关系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通过“人情分”维系大客户利益已经是公开的现象。

这种系统性失信导致评级币的公信力急剧下滑。泉友发现,高分盒子内的钱币可能是“同模假币”,而维权时平台往往推诿责任,更加剧了收藏者和评级公司的矛盾。

古钱币造假之所以猖獗,评级公司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根源就在于现行法规对文物仿制品的界定模糊。

缺乏监管,导致市场对造假存在畸形的“包容”心态。一些老玩家普遍认为“打眼是学费”,买到假货是活该。却不想想,一旦假货冲垮了市场,没有新人进来了,到时候哭都没地方哭去。


真货普品也不贵

当然,市场还远远没到“崩溃”的地步。因为古钱币那些大量普品,本身也不值钱,市面上到处都是,买到真品也很容易。

但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如果泉商、主播、评级公司乃至于拍卖行,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做着“杀鸡取卵”的事情,以后怎么办呢?

这就是为什么行情大跌,大量玩家“躺平”之后,我不但不愁反而很开心。因为这样会促使那些“既得利益者”,做出真正的改变!回归对历史的敬畏、对知识的深耕,找回初心才是最重要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