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墓葬中,常能见到一种特殊的青铜工艺品——钱树。这种造型奇特的青铜树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流行于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魏晋以后逐渐消失。

作为陪葬品中的"明器",钱树承载着古人对生死的浪漫想象。


东汉青铜摇钱树 纽约苏富比23年拍卖:约合60万人民币

这种"树上长钱"的奇思妙想,实际源于古代铸币工艺。工匠们采用"钱树铸钱法",将数十枚铜钱像葡萄串般铸造在主干上,使用时只需剪下钱币打磨边缘。

考古发现的钱树主要可分为两类:流通货币组成的实用钱树,以及专门铸造的吉语花钱树。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钱币,那些带着浇铸痕迹的古钱币,往往就是来自这种神奇的钱树。


清代川炉大型花钱母钱钱树 22年宜和拍卖:143万

在古人观念中,钱树既是引渡亡魂升天的天梯,也是为生者祈福的媒介。墓葬中的钱树寄托着对逝者的护佑,而民间更看重它"摇钱聚宝"的吉祥寓意。

发展到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将这种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演化出状元及第、福寿双全等主题的吉语钱,成为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浙炉八字吉语钱树 西泠印社24年拍卖:57.5万

如今存世的完整钱树极为罕见,每株都堪称古代工艺的活化石。那些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的铜钱,不仅见证着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更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永恒的向往。

从陪葬神器到吉祥符号,这株穿越时空的"神树",依然在向我们传递着先祖的智慧与祈愿。

下面列举一些拍卖过的品种。


吴国“大泉当千”钱树,造型古朴自然,为迭铸法典型器物。迭铸法始于秦末汉初,武帝时受抑,王莽时兴,延续至唐初,后被翻砂法取代。

东吴为迭铸法发展期,“大泉当千”直径大,用双模母范盒制钱范,钱体正反对应,变形损坏率低。本品实为当时制钱技术的珍贵实证。去年西泠印社拍卖成交价28750元。


清代广东吉语钱树,长539.2mm,重465.4g,含25枚清晰规整吉语花钱,树形硕大优美,保存完好。去年10月中孚拍卖成交价:170250元。


清·儒释道钱树,西泠印社去年成交价920000元。该钱树含吉语钱十六枚及山鬼背八卦方孔大钱两枚,吉语寓意丰富,包括四时吉庆、三元及第等。


这是23年嘉德秋拍的钱树,光绪通宝宝泉小平钱树一枝,成交价23万。说实话溢价有点高了,可能是品相非常漂亮的原因。

钱树的价值主要看品相和稀缺度,小平钱一般完整的都在小几万。而花钱、名誉品、母钱以及上千年且造型漂亮的钱树,很明显更贵。


四川曾有一位玩家,不算内行,十几年前在一个工艺品店里发现两株钱树,以极低的价格买下来。后来找人帮忙看,行家一看就知道上面全是康熙罗汉钱,且品相非常漂亮。

单枚康熙罗汉都达到数千元,更何况两株完整的钱树,溢价显然更高。不小心就捡漏了百万珍藏,这就是眼力的作用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