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奔涌,携万钧之势汇入渤海;东营大地,乘改革春风书写华章。

2月10日,东营召开全市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这场“新春第一会”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勇担使命再出发,以创新为笔、以改革为墨,在黄河尾闾绘就一幅生态与产业共融、传统与未来交织的壮美画卷。

黄河三角洲的芦苇碧波间,东营泼墨绿色发展的“大写意”,勾勒出永续发展的“新范式”。这里候鸟翔集、芦花摇曳,不仅是鸟类的天堂,更是东营生态治理的“试验田”。近年来,东营以“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让退化的盐碱地重焕生机,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成功摘得“世界自然遗产”桂冠。盐碱地变“聚宝盆”,东营已审定、登记耐盐碱作物新品种20个,各类新品种、新技术面向全国示范推广1977万亩,成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标杆,为“中国饭碗”增添东营智慧。而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国华HG14”并网发电,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落地生根,更让东营的绿色发展从“愿景”迈向“实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棋局”,在此落子有声。

传统产业“老树新枝”,新兴产业“拔节生长”。东营的石化产业以“链长制”为牵引,推动高端化工集群的崛起。鸿丰、玖德两个投资过200亿元的重大项目完成立项,烯烃芳烃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数字化车间让“黑灯工厂”照进现实。数字经济更是异军突起,东营市算力中心建成后将成为鲁北最大的开放型算力中心,23P智能算力将赋能千行百业;华泰“智慧造纸5G全连接工厂”入选国家试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串联起“智造”新生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翻倍增长。301个投资500万元以上设备更新和技改项目顺利实施,从“制造”到“智造”,东营的产业图谱上,既有厚重底蕴,更添灵动新色。

创新是东营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等5家实验室获批省重点实验室。稀土催化研究院等4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高质量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3年保持30%以上增长,全市连续7年实现青年人才净流入,每百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48%,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百亿元。创新建设中国(东营)石油人才技术市场,更是让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34名院士、126名博士(后)、1914人硕士的加入,为城市注入“最强大脑”。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数量创历史新高,泰山人才工程入选数量保持高位增长。创新之火,正以燎原之势照亮东营的明天。

改革是破除壁垒的“开山斧”,更是优化生态的“营养剂”。东营在全省率先打造“政企行”阳光执法监督平台,执法机关入企检查次数同比减少30%;“进企业、送政策、解难题”活动常态化,念好“服务经”,让企业诉求“一单清、闭环解”。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创新推出“一件事”服务场景15个,集成运行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服务场景225个。“全力冲刺千亿县”的县域经济蓝图、共富乡村的“广饶样板”,则彰显了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东营实践。改革之力,既在顶层设计上“立柱架梁”,更在细微处“润物无声”。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回望,东营以改革破题、以创新开路,趟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跃迁、科技赋能、民生为本”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来的东营,必将在绿色低碳的航道上乘风破浪,以“排头兵”的姿态,为高质量发展写下鲜活的注脚。

黄河入海口,浪奔浪涌;东营改革潮,澎湃不息!(大众新闻记者 余俊)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