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前段时间,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关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着重处理好水与人口、粮食、能源的关系,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为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历史上也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之一。自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沿黄9省区立足本地实际,实现了生态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水源涵养、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但客观来说,黄河总体上依然可谓“体弱多病”。一方面,黄河流域生态本底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恢复难度极大且过程缓慢,还极易发生生态退化。另一方面,在当地环境污染积重较深、水质总体差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背景下,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并不充分。沿黄各省区以能源化工、原材料、农牧业等为主导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问题突出,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资金外流严重,要素资源比较缺乏。因此,要统筹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生态保护放在更加优先、更加重要的位置,以生态给发展“立好规矩”。

其一,以生态价值引领发展。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流域省份必须提高警惕意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内蒙古巴彦淖尔的乌梁素海为例,作为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20世纪90年代时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与工农业持续排水,乌梁素海生态功能明显退化,水质一度降至劣V类。随着当地近年来采取的生态补水、植被修复等措施,乌梁素海恢复了“塞外明珠”的风貌,每年暑期都会迎来五湖四海的游客。这种生态优先、统筹传统与新型动能发展的方式,是推进绿色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正道。

其二,以生态规律塑造发展。黄河流域上中下游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巨大,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且相互联系密切、互为依存,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流域内不同省份、同一省份内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基础、结构和水平不同,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也各不同。因此,流域内不同地区,无论是实施生态保护,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协同谋划上中下游、干流支流、左右两岸的保护和治理,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在水资源分配利用与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等方面形成互补互促的发展格局,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本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基础,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目标任务,分区分类推进保护和治理,提高政策和工程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例如,流经库布齐沙漠的黄河区段,受气候和水文条件的影响,每年有近1/3的时间处于凌汛时期,防凌防汛压力较大。而库布齐沙漠则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恶劣。一方凌汛、一方缺水的困境却在研究人员的巧思下,形成了水资源需求上的“互补”。最终当地政府引黄河凌汛水治理沙漠,化害为利,改善后的生态环境为农牧民防灾减害、拓展养殖规模甚至发展沙漠旅游等新业态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三,以生态规制约束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次通过的《意见》以及之前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一系列文件,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面对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7%的问题,流域内各省份在政策制定上应“以水为纲”,实施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把水资源作为作决策、定措施的首要考虑因素和依据,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深化用水制度改革,用市场手段倒逼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放眼“十五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沿黄省区应摸清规律、立好规矩,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以高水平生态环境治理支撑高质量经济发展,才能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共同绘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画卷。(作者分别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学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