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众所周知,上海扼守着长江入海口。它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连接着中西部内陆的贸易,以及全球各地的贸易。
每年光是那些往来上海的商船、货船,就达到了4万多艘。可以说,一旦上海停转,全世界的经济都得抖三抖。
当然了,上海经济的发达,也预示着上海航运系统的发达。那偌大的上海航运体系,究竟是靠什么支撑起来的?换句话说,驱动上海商贸的内核究竟是什么?
世界第一大码头
关于以上这些问题,毫无疑问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港口。比如接下来咱们要讲到的洋山港,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2006年2月,随着一声礼炮炸响,洋山港项目正式开工。它总投资将近700亿元人民币,计划建成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海岛人工港。
在后面的几年时间里,洋山港的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相继建成投运。到2017年的时候,洋山港四期也建成开港。
自此,一个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巨兽级码头,闪亮登场。
特别是洋山港四期工程,如今已是全球单体最大的全自动化码头。可见,光是在体量方面,洋山港就已位居世界前列。
为何将洋山港称为“魔鬼码头”?
有意思的是,作为一个世界级码头,许多外国人却纷纷将其称之为“魔鬼码头”。这究竟是为何?难道就因为它大?
其实洋山港之所以获得这个称号,主要是因为它采取的是自动化路线。尤其是四期工程,整个码头几乎看不到人影。
按照不少游客的说法,他们发现码头上的桥吊操控、堆场作业和水平运输,基本上无需工人到现场操作。
无论是装卸设备,还是运输设备,全部采用自动化模式+电力驱动,主打的就是一个智能。
此外,像那些集装箱重卡,也纷纷开启了无人自驾模式。
工作期间,这些重卡横跨几十公里的东海大桥,直达指定地点。20米长的货车,70秒就能精准入库。
可以说,整个码头如同塞伯坦似的,工作风格极具未来化。
当然了,洋山港码头也不是完全没人。那些负责相关业务的人,基本上都待在几百米开外的操作室里。
根据部分工作人员的说法,码头上所有的设备,全都集中在一个中央操作平台上。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就能轻松管理六七台大型设备。
设定好程序后,码头上的设备就开始自动运行。只有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才会开启人工操作。
当然了,这也很正常。毕竟码头的面积这么大,一个个跑确实费劲。唯有远程遥控,才能把效率做到最大化。
那自动化的洋山港码头,效率究竟有多高呢?按照工作人员的说法,整个洋山港码头,拥有600万TEU的货物处理能力,即600万集装箱处理量。
如果依照传统模式的话,至少需要1600人才能处理。但如果是洋山港的自动化模式,则只需300人足矣。这就是洋山港的高效所在。
据统计,自从开启自动化模式后,整个港口的作业效率提升了30%,成本降低了70%。每完成一次货轮装卸,都要比传统码头节省10小时左右。
可见,自动化确实洋山港码头的一张靓丽底牌。
AGV和IGV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了,洋山港上的那些卡车,天天自动驾驶,来来往往。为什么能一直保持有条不紊的态势?它们靠的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AGV了。
AGV,也叫无人驾驶自动引导车。它没有车头,也没有车尾,两个方向都可以行驶,车轮还能90度斜行,主打的就是一个腾挪扭转。
至于AGV为啥这么灵活?其关键就在于地面上的辅助装置。
据相关人士介绍,在码头的地面,工人们铺设了大量的无缘磁钉。每个磁钉间隔2米,起到一个定位的作用。
在工作期间,车子会循着磁钉的轨迹,按路径最短、最不拥挤、最节能的路线行驶。在这种情况下,就能达到一个忙而不乱的效果了。
目前,洋山港四期工程里面,一共有130台AGV,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在码头的各处,也配备了许多换电站,只需6分钟就能换好车辆的电池。
可以说,正是这些忙忙碌碌的AGV们,撑起了洋山港码头最为繁重的工作量。它们就像一只只勤劳的蚂蚁,将整个码头打理的井井有条。
当然了,虽然AGV很强,但它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为了铺设磁钉,就需要投入大量的工程建设。此外,在AGV的路线周围,不得有任何铁质物的干扰。
总之,这些零零种种的短板,都限制了AGV的发展。
既然AGV有短板,那接下来又该靠谁呢?这不,随着技术越来越先进,IGV闪亮登场了。
IGV又称无人驾驶智能引导车,它由振华重工研发设计而成。
根据相关人士的介绍,IGV的运行,主要是依靠北斗、机器视觉系统、激光雷达等模块。行车精度可以保持在50毫米以内,精准直达,安全可靠。
最关键的是,它不再依赖地面磁钉了。既省了工时,又省了工费。
如此看来,今后的洋山港码头估计要被IGV给统率。真到了那个时候,这座码头可能又会迎来新一轮变迁了。
上海洋山港不在上海?
值得一提的是,洋山港说是说上海码头,其实它离上海很远。从有关资料来看,洋山港的行政区划,是属于浙江舟山市的嵊泗县,它只是在业务上属于上海港港区。
为了连接两个地方,我国工程师专门为其修建了一座东海大桥。东海大桥始于上海南汇区芦潮港,终于浙江嵊泗县崎岖列岛的小城子山。总长32.5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
从行驶时长来看,仅需30分钟,就能让货物从上海运到东海。如此看来,这座离上海很远的码头,倒也没有那么“远”。
这时候可能又有人会问了,洋山港和上海港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俩有何因果纠缠?
严格来讲,洋山港和上海港,是属于从属关系。从业务范围来看,上海港主要有十个港区,它们分别是:洋山港、外高桥港、吴淞港、宝山港、军工路港、浦西港等。
换句话说,洋山港就是上海港的一份子。正是许多“洋山港”的存在,才组成了“上海港”这个庞然大物。
上海港的前世今生
至于上海港是怎么来的?这里就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了。
其实早在隋唐时期,上海一带的港口就已成雏形。那时候叫青龙镇港,位于青龙江与吴淞江交汇处,专门做些内贸生意。
到了宋朝时期,日本和新罗的商船,开始频繁往来青龙镇港。
为此,朝廷便设置了市舶司,类似于现在的海关,以检查进出口货物,并征收一部分关税。于是乎,上海便从一个边陲小镇,慢慢变为了正式城镇。
到了明朝时期,由于太湖水灾成患,明成祖朱棣便下令去江南疏浚。
随着大黄浦、范家浜等湖渠开掘了12000丈,一时间,一条新的河道——黄浦江就此形成。如此一来,上海的城镇规模便陡然增大了。
只不过,当时由于江浙、福建一带倭寇作乱,因此明朝开始实施海禁。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港的区位优势,也就慢慢衰弱了。
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时期。
鸦片战争爆发后,洋人凭借船坚炮利,轰开了大清的国门。清廷招架不力,只能憋屈的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条约内容中,就包含上海开埠事宜。
1843年,随着上海港被激活,这个沉寂百年的小破港,迅速成长为了中国最大港口。
到了一战期间,上海港已经建有了万吨级的钢筋混凝土码头,部分码头和仓库更是安装起了重型机械。
1931年,上海港的吞吐量就达到了1398万吨,位列世界第七。当时的上海港,可谓是车水马龙,船流万千。
只可惜,抗战爆发后,随着上海逐步沦陷,上海港的部分金融、贸易、航运业务,纷纷转移到了香港。自此,香港开始取代上海,成为新的远东金融中心。
建国前夕,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只有区区194万吨,几乎聊胜于无。
建国后,我国大力发展各方面建设,轻重工业纷纷上马。上海港经过多年的发展,到了60年代,货物吞吐量又飙升到了2500万吨。这一刻,属于上海的荣光,再次回来了。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庞大的国际贸易量,上海港兴建起了大量泊位。一时间,全球各地的商业船舶,纷纷齐聚上海港,在那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造富神话。
到2005年,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达到了4.43亿吨,位居世界第一。这一成绩的揭示,直接彰显了上海港独领风骚的王者气概。
截至目前,整个上海港拥有泊位数1202个,年吞吐量达到了5000万标准集装箱。光是这体量,就将上海港推向了“全球集装箱第一大港”的宝座。
可以说,上海港的龙头美誉,实至名归。虽然它在百年前备受挫折和压制,但只要瞅准时机,就能腾龙起飞,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结尾
总之,无论是上海港也好,洋山港也罢,它们都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风水宝地”。
这些码头日夜流动着财富,时刻促成着商机。当一船船集装箱驾货而来的时候,码头们的非凡价值也就展露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