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20岁的李华(化名)正用手机拍摄窗外冉冉升起的朝阳。这个寻常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清晨,却是他二十年来第一次自由呼吸的开始——那些曾让他连系鞋带都喘不上气的日子,随着一场手术,永远停留在了昨天。

命运的玩笑始于襁褓,医生口中的“永存动脉干”像道冰冷封印,让本该肆意奔跑的李华,心脏里始终流淌着“合二为一”的血液。正常人的心脏由两根大动脉输送血液,分别是主动脉和肺动脉,而李华心脏仅发出一个大动脉,该血管自心脏发出后再分化为主动脉和肺动脉。这种静脉血和动脉血互相混合的生理循环会导致身体持续缺氧,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和运动。永存动脉干作为一种罕见的复杂先心病,自然病死率很高,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一般建议在新生儿期或出生后3个月内接受外科手术。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手术治疗,75%的患儿在1岁内死亡。极少数患者能存活至儿童期甚至成人期,但成人期手术罕见报道。二十年过去,这辆“老爷车”的引擎已濒临报废,连刷牙都能引发剧烈喘息。



术前心血管结构3D重建

“就像在悬崖边接生婴儿。”主刀教授顾春虎这样形容接诊时的惊心。传统手术方案在这样脆弱的“玻璃心”面前集体失效:通过心脏超声、CTA等常规检查项目,发现李华心脏显著扩大,共同动脉干根部严重扩张,共同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心功能不到正常人的一半水平,薄如蝉翼的血管壁随时可能破裂。错失婴幼儿黄金治疗期带来的复杂病变,让常规的“外接管道”方案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转机出现在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构想——“心脏分家术”。在心血管外科刘金成主任带领下,团队利用心脏3D建模和打印等技术手段,充分评估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反复讨论设计手术方案,最终决定创新性采用共同动脉干原位分隔的方式进行外科根治手术。通过补片在扩张的共同动脉干中分隔出主动脉和肺动脉,避免了传统手术方式人工外管道的应用,降低了术后右室流出道再次狭窄的风险。“如同兄弟俩分家,即要分的公平,又要让兄弟两人都满意。”顾春虎教授用粉笔在办公室白板上勾勒草图,“既要精准分割血液双通道,又要重建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手术设计和实施难度巨大。”



手术台上,时间以秒为单位切割。顾春虎主任医师、韩跃虎副主任医师等手术团队成员在跳动的心脏上施展“微雕艺术”:0.1毫米误差就会导致血流失衡,补片弧度必须与血管原始曲度完美契合。历经8小时,成功完成永存动脉干原位分隔术、主动脉瓣置换术、肺动脉瓣置换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当最后一针缝合线在显微镜下收尾,监测仪上突然跃动的双峰波形,让所有人热泪盈眶——那颗被命运揉皱的心脏,终于奏响了正常的生命节律。



术后心血管结构3D重建

如今,康复出院的李华背包里总揣着手术3D模型。“医生说我的血管里住着件艺术品。”阳光下,透明模型中的Y型补片宛如振翅欲飞的信天翁,“它让我明白,医学的奇迹从来不是推翻重来,而是教会生命如何优雅地重新出发。”



据顾春虎教授介绍,永存动脉干患者成人期手术非常罕见,手术方案和实施过程较为复杂、风险极大。此次手术效果满意,患者术后康复迅速,体现了心血管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个学科及亚专业的整体水平和相互协作,为错过最佳手术时间的成人永存动脉干患者提供了新的手术和治疗方案。

(文:韩跃虎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