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昌秋
14、节日书香
过节偷闲,找点时间。读上几篇,享用年年。以书为伴开眼,求知是途美颜。
1月30日下午,是正月初二,许多人还在探亲访友,沉浸在美味佳肴和喜庆欢乐中。出于职业习惯,为了记录节日里的社会生活,我专门到唐山高新区的城市书房了解情况。没想到有不少读者正在全神贯注地阅读,尽管不是座无虚席,但也有浓郁的学习氛围。
我怕打扰人家,就没去交流,没问他们为啥来书房,看的是什么书。虽然不知他们所看图书的内容,也不知他们所思所想,可凭现场所见,便感知其应是走进了书中,正在享受“悟入其图”之愉悦。
我们老说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家庭,还强调终生学习。可落实起来并不容易。尽管有了城市书房等外在的环境,但学习关键还是在自己。
因为,自己才是“内因”。
读书吧,多读书吧!那才能丰富自己,丰富生活,丰富人生!
15、三声问候
大年初二下午,我去学校。道儿上没啥车,人更稀少。
在冷清的大街上,偶遇清洁工师傅扫落叶,独自享受寒风中“劳动节”。我停下脚步,站在他面前恭敬地问候:“过年好!”
起初师傅愣了一下,然后他停下扫帚,看着我轻声说:“过年好!”疑惑的眼神儿里溢出了快乐感。
可能他没想到会有陌生的路人跟他打招呼,送上节日的问候。
走了一段儿后,我回头拍了照片。
巧的是,又遇到了邮递员和外卖小哥儿,还是那句:“过年好!”仅仅三个字,就给了他们一个“惊喜”,带给他们一点快乐,或许是一丝暖意。
看着他们远去的身影,我也有了愉悦感。
记得1984年我毕业分配到机关工作,那年春节去农贸市场,跟存车处的阿姨说了一句:“阿姨过年好!”顿时,老人脸上就有笑意:“唉呀!还有人给我拜年,这么多年还是头一回。存车费不要了,以后把车放这儿来,大姨给你看着!”我也回应谢谢,并跟老人家说不用,仍交了存车费。
老话儿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文明社会就有文明行为。一声问候,一个笑脸,一点帮助,都是“举手之劳”的身边儿小事儿,可就是这些点点滴滴,就可变成社会的大事儿。
一个人大年初二的三声问候,引来心中春风拂面的好景象。
16、会友忆往事
1月31日,是正月初三。我约铁良小聚,正巧好友卫东、郭颖的儿子谷今也在,我们三个一起聊天,感觉挺好。
铁良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是个摄影家,也曾是著名的记者。他延聘两年后,今年也退了,我们常有联系。
谷今却老也没见了,从过去印象中的小男孩儿,一下变成了1米85的大小伙子,而且学业有成,让人仰视。
说到过去的交往,我们挺开心,也挺怀恋。铁良马上跟卫东、郭颖视频,与在大洋彼岸的他们“见”了面。真是久未谋面今又“逢”,那一刻,我还有些动情,彼此都感觉有说不完的话。
铁良说前几天收拾东西,又看到了电视报上我的文章《我给“老妈”哼段歌》,是铁良母亲程妈妈过生日时的事儿。对此,我印象也挺深,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即兴给人唱歌。
那年春节,闫磊、铁良我们给4家7个老人举办了特殊拜年宴,创意广受好评,被各大媒体报道,一时影响很大,如今只有一位老人健在。说来令人唏嘘不止,有些往事不堪回首。
回京后,铁良发来照片。我一看是2010年12月31日出版的《唐山广播电视报》,第53期(总1224期),共112版,售价一元,介绍的是2011年1月3日至1月9日广播电视节目。
可现在报纸已不存在,此地“空余黄鹤楼”,真是时过境迁,一切都成了回忆。
再读自己的小文,感慨万千,泪眼朦胧……
《我给“老妈”哼段歌》
程铁良是我的好友,他在北京工作,我们情同手足。程妈妈也把我当成她的儿子,常常嘱咐我们“要像亲哥儿们一样!”
每当见到程妈妈,我就像在家和老妈一样拥抱、贴脸。老人总是拍着我的后背说:“唉!我这个儿子总也没见你了!你忒忙啊!注意身体啊!”显得非常亲近,如同一家人。看着老人慈祥的笑脸和满头的白发,我心里总是暖融融的。人们常说有妈就有家,有家就有奔头儿,有家有妈的感觉真好!
其实,在儿女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想让老人快乐、健康、长寿。人们常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于是,我们组织各种有意思的事儿,找机会带老人们多出去走走看看,还特意让4个家庭的7位老爸老妈相聚,举行“特殊的拜年宴”。儿女们给老人们戴上红领巾,送上各自生肖的吉祥物和“玫瑰花”棒棒糖,让他们表演节目,再评出奖项给他们颁发奖牌、奖品。我们还操持了“三个老妈逛南湖"等活动,这些事儿还上了报纸和电视,老人们看了更加高兴,在电话里或见了面常常念叨这些事儿,非常开心。他们觉得儿女们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尽享了亲情友谊,回忆了童年的时光。
一次铁良回唐山,那天中午,一家人在饭店吃饭,程妈妈又特意让铁良叫上我。一路上我边走边想:想着老妈把我们从小拉扯大,付出多少心血;想到了老妈蹒跚的背影;想到了岁月匆匆....我有感而发想了几句话:
亲爱的老妈 / 您把儿女养大 / 岁月的霜花使您的脊背弯下 / 您却精神焕发 / 度过了八十八 / 您那满头的白发 / 是母爱盛开的鲜花
亲爱的老妈 / 您把儿女牵挂 / 生活的重压 / 让您笑中挂泪花 / 您却意志挺拔 / 给了我温暖的家 / 您没了满口白牙 / 笑意依然灿若明霞
亲爱的老妈 / 我用一生的年华 / 也无法把母爱报答 / 老妈,我亲爱的老妈 / 平安幸福啊 / 快乐健康 / 您是我永远温馨的家 / 老妈啊!老妈 / 我亲爱的老妈
当我向程妈妈敬酒,表达对一位88岁老人的祝福时,我轻轻地哼了这段歌。依着自己的感觉,随意而成的曲调,没什么讲究,可却是真情的流露。在座的亲友都拍手称好,眼里都有了一份真诚和感动。程妈妈笑得更是开心,带出了一份童趣和纯真。
可我却在心里默默地说:祝天下所有的老妈健康长寿……
17、风中追老报
2月3日是立春,这天风挺大。
下午我按时又去学校,当独自走在大学道上,既享受着温柔的阳光,又领略着狂舞的寒风,心里还有些惬意,时候不大,就看到了学校大门。
突然,一阵风猛劲刮过来,吹得我眯起小眼睛往前走。这时,怱见一张报纸从眼前飘落,似从天而降,紧贴路面随风疾行。再看周围,并没有“随行”的杂物。我回头一望,脑海中一闪念,猜想是《中国青年报》吗?
于是,我转身追了上去,正好风也稍歇片刻。我向前定睛一瞧,熟悉的、鲜红的“中国青年报” 5个大字映入眼帘,那是伟人题写的报头,一下揪住我的目光,直入心怀。
蹲下细看日期:2023年4月28日。
这个日子太有纪念意义了,因为这天是李大钊同志牺牲纪念日。1994年的这天,我正式成为一名记者。
我赶紧拍照,时间是12点59分。
这时,风又醒来,道上汽车驶过,报纸就势渐渐远去。
到了办公室,打开手机,看着那张照片,心里有了几许“眷恋”。
跟中青报我有非同一般的感情。
从团干结缘,到当通讯员;
从读报写稿,到开设专栏;
从金牌读者,到版面推介;
从新闻策划,到活动教头;
从平面媒体,到网络平台;
我与中青报结下深厚友谊,有了不解之缘。不仅在新闻业务上受益匪浅,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新闻人,而且汲取了不尽的精神营养,激励我永远向前。更重要的是,结交了众多新闻好友,成为知己,让我享用终生。
与中青报结缘,是我一生的幸事!
想到此,我坐不住了,没穿棉袄就奔楼下,再去追那张中青报。
到马路上,感觉那风好像长大了。沿着路边儿一直往东走,小眼睛一睁再睁,可以说是目不转睛,四处搜索,找寻那张老报纸。
可是,直到走过了下一个路口,也没见报纸的踪影。我挺纳闷儿:是刮跑了,还是被捡走了,或者让汽车带飞了,要不就是碾碎了……
没办法,我只好往回走,但还没放弃,仍继续踅摸。
当走到大学公寓门口西侧的修车摊儿,我瞅过去,刹时眼前一亮,在三轮车后面的旮旯处,不少落叶簇拥着一张报纸,静静地背风休息。再近前细看,正是那张随风而行的《中国青年报》。
这一刻,我有些欣喜若狂!也不知是哪阵风把它吹来的!因为这地儿离马路边儿还有一段距离,而且还在背面的避风角。
这可能就是天意!
拿起这张“失而复得”的中青报,犹如久别重逢的老友,我赶紧跑回学校。虽然天儿有些凉快,但心里感觉挺热乎。
再拍照片,时间是:13点38分。
然后,放好这张老报纸。
因为,我爱《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