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知青李根生返城。父亲说:"我已再婚,给你20元,别再回城!"李根生含泪告别父亲。没料到,16年后,李根生却对父亲说:"感谢你当年的决定。”
父亲瞬间泪流满面,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当初的决定竟然改变了李根生的一生。
李根生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不在了,此后的日子便是父亲又当爹又当妈地将他拉扯长大,日子不是一般的辛苦。
周围人都劝李根生的父亲给他再找个娘,但他也害怕李根生被欺负,毕竟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
可随着李根生逐渐长大,父亲也越来越力不从心,家里有个女人总归是不一样的,于是在媒人的介绍下,一个女人带着一个五岁的孩子加入了这个家庭。
这时候的李根生已经12岁了,他懂得了很多事情,也能够清晰地感觉到继母并不待见自己,但为了维持这个家的稳定,他从来都是埋在心里。
到了1969年,跟随着时代浪潮的李根生也即将踏上下乡的路程,这一去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了,继母好歹意思了一下,给了他一身新衣服,又掏出十块钱递给他,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让他自己好自为之,不要再依靠家里了。
李根生不吭声,放下钱就走了,好在父亲是亲的,抱着个包袱就追了上来,里面是家里比较值钱的家当了,还有几个白面馍馍。
父亲没有多说什么,父子俩之间向来没有什么贴心的交流,但父爱如山,他怎么舍得自己的儿子,强硬地将16块钱塞给李根生后,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李根生被分到了一个傣族的村寨里面,这里的气候、吃食通通都难以承受,而且语言不通使得他们时常抓耳挠腮。
好在还有个岩社长会说汉语,帮助他们这些知青解决了不少困难,李根生也在这里学会了各种农活劳作,干活也总是十分卖力,连续五年都拿到了最多的分红。
直到1974年底的时候,李根生终于得到了一个回家探亲的机会,他这些年攒下来的一百块钱径直进了继母的口袋,李根生没有多说什么,只希望她能够待父亲好点。
这次走的时候,父亲将身上总共的20块钱都给了李根生,压住了李根生想要送回来的手,声音有些哽咽道:“你在那边若是能够安定下来,我也就没什么牵挂了,是父亲没用,帮不了你什么,你以后就在那边好好过日子……”
李根生鼻子酸了又酸,根本说不出话来,父亲说的安家,他脑海里立马浮现了岩社长的女儿玉罕,心里想着若是她的话,这以后的日子便是有过法的。
两人平时就经常互帮互助,只不过李根生一直没勇气提亲,这次回城,他专门买了许多当地没有的东西,全都是给玉罕的。
所以李根生一下车就往玉罕家跑,岩社长本就很喜欢这个年轻小伙子,看着他和自家女儿一直没有戳破那层窗户纸,他心里比谁都着急。
热情地将李根生留下来吃晚饭后,岩社长就打趣地提了起来,李根生红了脸,将父亲给自己的包袱打开,里面是一块崭新的油布还有两双新的胶鞋,然后说:“这是目前我能拿出来的彩礼了,我想娶玉罕,以后也一定会努力给她更好的……”
李根生自己也知道这样的彩礼十分寒碜,也做好了被岩社长骂得狗血淋头的准备,却没想到对方哈哈大笑两声,当即就接受了这份彩礼,同意了这门婚事。
大家看好的都是李根生这个人,而且他们村寨根本不在乎彩礼,为了两人的婚事,整个寨子里的人都动作了起来帮他建房子,编家具,热热闹闹地帮他们办婚礼。
玉罕高高兴兴地嫁给了李根生,婚后蜜里调油,后来返城的知青都走了,李根生却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温柔乡。
好在李根生的工作稳定,为人又踏实能干,两人的生活也过得十分温馨甜蜜。
直到1990年的时候,李根生才带着妻儿回家看望父亲,可家里已经只剩下年迈的老父亲一人,继母竟然已经带着所有的钱和家里值钱的东西离开了。
夫妻俩将父亲接回到了村寨生活,玉罕一边照顾公公,一边学习做公公习惯的饭菜,玉罕的父母也都帮着照顾这个老人,帮着他渐渐康复。
李根生的父亲在这里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渐渐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在这里安享晚年,度过了余生圆满的十八年,离开时也十分安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