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都市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朔门古港遗址发掘的3艘沉船一千年以前到底长什么样?人骨遗存到底是不是温州人的祖先?一群考古工作者正在还原真相、破解谜团……新春开工之际,记者走进位于市区江心西园的温州朔门遗址公园沉船修复工作室,了解古港遗址出土文物的修复故事。
沉船残骸泡在“浴缸”里
开车从市区东瓯大桥驶入江心西园,可以看到两条分岔路,通往西园入口的路热闹,通往沉船修复工作室的路静谧。工作室门口没有牌子,也没人知道里面存了多少“宝贝”,进进出出的运送车有种神秘感。
从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沉船、人骨遗存、瓷器碎片为什么都运送到这个工作室?工作室里的人每天都在做些什么?昨天上午9时许,记者在温州市考古研究所科技保护部工作人员陈微微的引领下,走进工作室。
沉船修复工作室
工作室门口有专人值守,里面装有多处监控。陈微微说,工作室大致分为沉船、人骨遗存、瓷片三处保护区域。靠近这些区域,便有与警方联网的监控24小时“盯着你”,因为这里的文物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走进工作室,三个大“浴缸”映入眼帘,还有许多沉船残骸浸泡在多处“浴盆”中。陈微微介绍,这是保存沉船残骸的主要区域,目前正处于脱盐环节,目的是防止沉船结构破坏。用于浸泡沉船残骸的水是经过专业仪器过滤的纯净水。
从2022年朔门古港遗址发现“1号沉船”到后来三艘沉船被陆续发掘,国家文物局科技考古中心专家来温取样。其间,这个工作室应运而生,开展对沉船的保护以及修复工作。
一道脱盐工序就需两年时间
发掘出来的沉船封装启运
经历出土、取样流程后,1号、3号沉船先后运到工作室(2号沉船目前仍留在古港遗址现场),接受清洗、脱盐、加固、修复等一系列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繁琐细致的工作流程和严格存档制度。记者梳理了工作室以往的工作记录以及未来的计划:
2024年初,第一步清洗工作开启。陈微微等考古工作者轮流对运送来的沉船及船体零部件进行逐个清洗。“我们用软毛刷清理掉泥土,大概花了两个月时间。”陈微微说,清洗是细致活,要防止对文物造成外力破坏。
清洗
第二步是浸泡、脱盐,这道工序需两年时间。脱盐期间,工作人员需每天观测相关数据、定期记录,且每月更换用于浸泡的纯净水及相关药水。
浸泡脱盐
第三步是加固,目前处于计划阶段,预计需开展3至5年时间。
第四步是修复,还原出船体的历史原貌。修复后的宋代沉船,极有可能在建成的朔门遗址公园内展示。
文物的修复工作总体要五六年时间,而对沉船标本的研究可能要更久。考古需要耐性,寻找历史真相的过程往往是枯燥的,这也是很多考古人员的深切体会。
4具人骨遗存保存在干燥箱
除了沉船重点修复外,去年还有4具人骨遗存进入工作室,保存在干燥箱里。4具人骨以及2个个体的人骨遗存,此前已被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研究团队采样,进行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本报曾作报道)。
1号人骨是成年男子,根据骨骼长度,专家推测千年之前这名男子身高在160至170厘米之间;2号人骨仅发掘出身体骨骼、缺少头骨,目前性别还在进一步研究中;3号人骨种种迹象显示是一名小孩,4号人骨也是一名成人。至于两个个体的人骨遗存与4具人骨之间是否有联系,是不是一家人?他们是不是温州人的祖先?专家们仍在破解之中。
“以前我们发掘的古墓,元明时期的人骨也没有保存这么完整,这些人骨遗存可能是唐宋时期的人,要不是被深层的泥沙埋藏,相信也不会被我们找到。”一位考古人员介绍,作为考古工作者,最初见到人骨遗存时十分兴奋,因为这是非常罕见的文物,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洗洗刷刷、调水换药,看似简单的工作,在文物修复中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抖落历史真相上的尘埃,需要他们的坚守和付出。
深知温州粉丝群上线啦!
长按扫一扫,添加小编进群!
添加时注明来意哦~
商务、爆料加微信:szwz_0577
小编起早贪黑
只求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