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20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关于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该提案的主笔人、上海政协委员、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接受财新采访时,用“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来形容此现象。
随即引发一场舆论的海啸,不明真相的群众把矛头指向了医药集采、仿制药、甚至医保局身上。
我当时就提了几个判断:
1、相信郑医生是好心的,负责的,但是有点着急了,因为药品的质量问题他接触不到,也很难拿到证据,药品的有效性问题需要统计数据,他接触的病例样本肯定不够。
2、医药集采是大趋势,全世界所有主流国家医保都是集采的。
3、药品有问题,要不是药监局的问题,要不是制药厂的问题,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和医保局没关系。
4、集采只是一种购买方式,仿制药和原研药要不有效,要不无效,和集采没关系。
5、很多人说要求医药提供自己想要的药,绝不可能做到,也非常无知。
国家医保目录显示,目前甲乙丙三类药共计15万种+,其中乙类药占据98%,医保只能管甲类药,部分乙类药,所谓的集采主要也是在甲类药和乙类药,基本上不涉及到丙类药。
医院做不到把15万+种药品放在药房,而且还有很多创新药、进口药,特效药,可能压根不在医保目录上面。全球也没有任何国家的公民可以随时吃到自己想吃的药。
但是舆情太大,针对《关于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医保和药监部门很快展开了调研,今天给了答复。
我把主要的内容分享一下:
1、关于“降压药血压不降”的说法。有反映“氨氯地平”的仿制药疗效不如原研药,起因是个人的用药体验。瑞金医院提供了该院参与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对比的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成果,显示“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原研及仿制氨氯地平治疗均能获得较好效果,可有效降低血压水平,且安全性相当”。
2、关于“麻醉药不睡”的说法。单独看其中的麻醉诱导期(麻醉全过程的起始阶段),集采仿制药平均用量157mg,原研药平均用量146mg(集采药品和原研药品每支含量均为200mg)。在未发现“麻药不睡”、人均丙泊酚总用量无差异的情况下,麻醉诱导期仿制药人均用量略有增加,需收集更多数据分析研判。
3、关于“泻药不泻”问题最离谱,用于肠道准备的泻药主要是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此药是第十批集采新纳入的品种,2024年12月30日刚刚公布中选结果,目前尚处于落地执行前的准备阶段,也就是说相关医院和医护人员尚未使用“集采后的泻药”。
集采的泻药还没有开始使用,哪来的集采的泻药不泻?
4、关于药品评价问题。很多人担心针对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变为一次性评价,我在《集采药的真相!国家医保局可能才是受害者》一文中针对仿制药评价的流程、技术标准和发展历史做了详细的分析,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细节。
总体结论是我国实行的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将仿制药与原研药对照开展药学评价、生物利用度评价等,是国际公认的最佳标准之一。
每年对国家集采药品实行中选企业检查和中选品种抽检两个“全覆盖”,每年都检查至少一次的。
5、并不是强制使用集采药品,集采药品的协议采购量为医疗机构报告需求量的60%-80%,医院实际采购量达到相应规模即为完成采购协议,协议之外的部分,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品牌。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药品的原研药都一直在国内市场有生产销售,有的实际上从未进入国内市场。
6、原研药的品质并不见得比仿制药强,过去几年,已经使用的前9批1600多个中选产品中,共有9个药品因质量风险被取消中选资格,其中6个是进口药(含3个原研药)、3个是国产药
举个例子,已公开发布的盐酸二甲双胍片疗效真实世界研究结果:糖化血红蛋白(<7%)的达标率,原研组78.9%、集采仿制组83.4%;空腹血糖(<8mmol/L)的达标率,原研组87.6%、集采仿制组83.8%。不论使用原研药还是仿制药,均有80%左右的患者控制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也都有20%左右的患者疗效不佳,患者需采用其他治疗手段或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从20%的疗效不佳患者中选取个案来“证明”仿制药疗效不佳或原研药疗效不佳,都是不准确不科学的。
我上次写文章讲述仿制药是直接主要用药组成的时候,一个粉丝留言怼我:我就是喜欢原研药,凭什么不给我报销,是我没有交社保吗?必须保障我用药自由。
那么反怼一下:谁说你交了医保,就要满足你用药自由?就必须保障你用到原研药,创新药,进口药?
美国人每日服用的处方药数量高达1.3亿份,其中仿制药占据90%的比例。而在这些仿制药中,40%来自印度。
看看世界上仿制药排名前五的企业,下面是2023年仿制药销售排名:
一、以色列悌瓦,158.46亿美元;
二、美国晖致,154亿美元;
三、瑞士山德士,96亿美元;
四、印度太阳制药,56亿美元;
五、德国费林尤斯卡比,45亿美元;包括约旦HIKMA都达到29亿美元。
以商业健康险为主的美国也开始了集采,2024年8月,美国卫生部与公共服务部公布了首批10种谈判药品的最终价格,平均降价达到63%,尝到甜头之后,美国在今年1月就立刻启动第二轮医保谈判,将诺和诺德、GSK、辉瑞等跨国巨头的15款产品纳入其中。这些药物是根据“总承担处方药费用”的标准选择。
喜欢处处对标国外的,现在就拿医药开支最大的美国来比较,有什么新的视角吗?
而且美国的谈判是更狠,谈判主要针对的就是原研药,如果药企拒绝谈判,将面临高额消费税(第一年为销售额的65%,逐年递增至95%)
周五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上海的医保还能撑多久?》说实话情况很不乐观,这也算不上黑天鹅,只能说是灰犀牛,毕竟早有预期。
原文:
2023年,居民医保基金收入10569.71亿元,支出10457.65亿元,当期结存112.06亿元,累计结存7663.70亿元。当期结余仅占据当年开支的1.07%,距离击穿线非常近。
再补充说明2023年的几个数据:一是全年全国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总额为3497亿元,二是财政全年为居民缴费补助6977.59亿元,三是居民医保基金全年支出10423亿元。居民医保基金全年支出总额,是居民个人缴费总金额的2.98倍。
真的要省着点花了,兄弟们,未富先老,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管钱的也很难。
不管是医保还是养老,社保最大的责任就是托底,保证全国人民一个生活的最差保障,不可能因为谁有钱,就保障好一点,谁没钱,就保障差一点,相反,社保具有“劫富济贫”的价值。
如果想要更好的医疗或者养老,只能靠自己,商业保险是最重要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