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各地官方媒体纷纷报道了一则备受关注的医疗话题:在2025年1月上海两会期间,多位医学专家反映集采药品存在“降压药不降压,麻醉药不睡,泻药不泻”的问题。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全网强烈关注与热议,毕竟药品问题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等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就曾联名提交提案,指出临床实践中某些集采药药效不稳定。
如郑民华提到自己的父亲长期高血压,以前用原研药一粒就能降压,换成集采的国产药后,一粒却降不下来。还有麻醉科医生表示,部分国产麻药药效不如以前,需要增大剂量。
针对这些反馈,国家医保局、药监局迅速展开了严谨的调查评估。人民日报也直接面对面采访了国家医保药监局的相关负责人,并得到详细回复。
相关负责人通过具体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反馈结果,经科学分析评估后指出,除了泻药因刚于2024年12月30日中标集采,尚未在当地医院正式投入使用外,麻醉药和降压药均不存在药效问题。
所谓的“不降压”“不麻醉”很可能只是个别案例,不能以此说明集采药物整体存在药效问题。
这一调查结果引发了广泛讨论,大V老胡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站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认为国家医保药监局的调查结果是合理的。同时,他也提出,无论是集采药还是原研药,都应给予医院和病人更多选择的权利。对于那些愿意自费购买原研药的患者,应该为其提供相关渠道和服务。
确实,集采药和原研药都有各自的市场需求,不是每个人都用得起价格较高的原研药,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使用集采药,具体的选择还需从实际需求出发。
既然此次已经证明集采的降压药、麻醉药等不存在药效问题,那么就应该举一反三,对其他类型的集采药也应以最高标准来要求,让老百姓真正能用更少的钱买到好药。
在这个过程中,“吹哨人们”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身处临床一线,对于药品的好坏、药效的优劣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的意见对于及时发现药品问题、改进药品质量、完善医疗服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同时重视“吹哨人们”的意见,才能更好地保障药品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推动医疗事业不断进步。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公开、透明、严谨的药品研究和监管措施,让大家能够放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