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解放军政治学院副政委乐时鸣

乐时鸣,原名乐嗣明。1917年8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今舟山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以祖传择日、看风水和教书为业。1932年,乐时鸣于舟山中学初中毕业,同年秋到上海资本家刘鸿生所办的开滦售品处任职员。1935年1月,创办《微明》月刊并任编辑,发表文艺评论及小说多篇。同年12月,乐时鸣参加上海学生运动,声援北平一二·九抗日救亡学生运动的大游行。1936年2月,参加上海职业界救国会成立大会。同年5月9日,参加职教会纪念“五九”抗日示威游行,被国民党警察局便衣特务逮捕,3天后后由刘鸿生出面保释释放。同月,乐时鸣调至上海职业界救国会中区干事会任干事。


青年时期的乐时鸣

1937年9月,乐时鸣加入中国共产党。淞沪抗战爆发后,经组织同意,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交通股工作,负责处理日常事务。1938年初,乐时鸣组织人员成立转运站,完成接运数千名上海抗战中留在租界的伤兵去内地的任务。1938年5月,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委员会运输股副主任,率运输股人员和车辆移驻南昌,接受新四军南昌办事处领导。12月,乐时鸣果断决定携带部分车辆和物资投奔皖南新四军军部。1939年2月,创办新四军后方工业合作社并任经理。同年10月,奉命去上海提取各界捐赠的棉布。1940年1月,乐时鸣入新四军教导大队第九队学习。结业后分配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任副官处人事科科长。12月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官处主任。


1938年8月,乐时鸣和爱人徐若冰摄于南昌。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乐时鸣任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司令部管理科科长。其间,任火线剧社副社长,编写独幕剧《前路》。1942年2月,任第十六旅政治部宣教科科长。1943年5月,任旅政治部秘书兼总务科长,10月兼任民联科科长。1945年2月,乐时鸣入苏浙公学学习。7月,任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宣教科科长。乐时鸣参加了坚持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参加了茅山、黄桥、西施荡、黄金山、塘马、兴化、东台等战役战斗。


巫恒通烈士追悼会,罗忠毅主祭献花,乐时鸣司仪。

抗日战争胜利后,乐时鸣任华中野战军第六师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兼教育科科长,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后勤部政委,第三野战军二十四军教导团政委。参加了苏中、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

1950年11月,乐时鸣任第二十四军七十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2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1月回国后,任第二十四军文化速成学校校长兼政委,7月任第七十师副政委。同年8月,乐时鸣再次赴朝参加抗美援朝。参加了东线中线防御,夏季反击作战及停战后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建设,受到朱德接见。1956年6月,乐时鸣任第七十师政委,第二十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国防工业工作部部长,北京军区三支两军办公室支工组组长。1969年10月,任第六十九军副政委。1972年5月,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79年8月,任解放军政治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兼训练部政治部主任。1982年6月,任政治学院副政委。

1995年合影。前左起:刘光裕、熊承涤、乐时鸣、孙轶青、王建中、张报、魏传统、刘乃和、柳倩、刘春、缪海稜


1995年在北海公园合影。前左三为乐时鸣。

1955年,乐时鸣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乐时鸣诗词手迹

乐时鸣著有《时鸣诗词草》《战斗·同行·放歌》,主编《虎将王必成》《好主任钟期光上将》《江南擎天柱》等。

2015年8月8日,乐时鸣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据童来喜等主编《从新四军中走出来的未授将衔的军以上干部》改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