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缘起:口碑两极分化的背后
2025 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热闹非凡,票房成绩再创新高,然而,博纳影业精心打造的《蛟龙行动》却在这场票房盛宴中遭遇滑铁卢,陷入口碑与票房的双重困境。截至 2 月 9 日,该片累计票房仅 3.7 亿元,在同期上映的六部影片中敬陪末座 ,与票房高达 38.05 亿元的《哪吒之魔童闹海》、19.88 亿元的《唐探 1900》相比,差距巨大。
在口碑方面,《蛟龙行动》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在豆瓣平台上,影片评分仅为 6.6 分,远低于观众对同类型优质军事战争片的预期。从观众反馈来看,影片剧情逻辑存在硬伤,部分战斗场面过于夸张,缺乏真实感,角色塑造也不够丰满,难以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然而,也有不少观众认可《蛟龙行动》的制作水平,表示 “第一次看核潜艇军事题材的大场面大制作,战斗画面很激烈”。这种口碑上的巨大差异,背后反映出观众对影片存在诸多误解。这些误解究竟从何而来?影片又是否真的如部分观众所认为的那样存在严重缺陷?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剖析观众对《蛟龙行动》的几大常见误会 。
军事常识之惑:真的漏洞百出?
在众多针对《蛟龙行动》的批评声中,军事常识方面的质疑声浪颇高。有观众指出,影片中声呐兵的岗位设置存在明显问题,按照现实中的潜艇布局,声呐岗通常设有单独工作室,以保证其工作环境的安静与专注,避免外界干扰,从而精准地捕捉和分析声波信号。而在《蛟龙行动》里,声呐兵却在嘈杂的大厅办公,这让不少观众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严重违背了基本的军事常识 。
还有观众对影片中的潜艇作战逻辑提出了质疑。在现代军事体系中,多军种配合是作战的常态,然而在影片里,当 “龙鲸号” 核潜艇执行关乎亚太地区安全、涉及十几个核弹的重大任务时,艇长却从头到尾选择独自硬干,即便在遇险且通讯可用的情况下,也未呼叫反潜舰艇、反潜飞机和兄弟潜艇支援,这种作战方式让观众难以理解。另外,主角团意外截获敌方潜艇求救信号后,艇长擅自决定去救人,这一情节也引发争议,毕竟核潜艇属于绝密武器,轻易用于人道主义救援似乎不符合常理。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影片的军事顾问杨刚以及资深军事专家杜文龙。杨刚从事核潜艇相关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他解释道,电影中的声呐兵岗位设置并非毫无依据。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潜艇遭遇紧急状况,需要声呐兵与其他部门进行高效协同作战时,声呐兵会暂时离开独立工作室,来到指挥大厅,以便更及时地传递信息,为艇长决策提供支持 。
对于潜艇作战不呼叫支援的质疑,杜文龙表示,电影中的情节虽然与常规作战情况有所不同,但从特定的剧情背景来看,并非完全不合理。在影片所设定的情境中,“龙鲸号” 所处的位置较为特殊,周边海域的水文条件复杂,反潜舰艇和反潜飞机难以迅速抵达,而且敌方潜艇的行动诡秘,“龙鲸号” 一旦呼叫支援,可能会暴露自身位置,陷入更危险的境地。此外,“龙鲸号” 艇长对自身潜艇的性能和艇员的能力有着足够的信心,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指挥和团队的协作,能够完成任务。
关于艇长决定救人的情节,杨刚进一步解释,在国际海洋救援准则中,当收到遇险船只或潜艇的求救信号时,附近的船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义务进行救援。影片中,“龙鲸号” 艇长在权衡利弊后,认为此次救援行动虽然存在风险,但并非不可控,而且救援行动也符合人道主义精神,所以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同时,这一情节也旨在展现中国军人的担当和国际主义精神。
剧情与人物塑造:被质疑的合理性
除了军事常识方面的争议,《蛟龙行动》的剧情和人物塑造也饱受诟病。不少观众认为,影片的剧情存在拖沓冗长的问题,节奏把控不够精准,导致观影过程中容易让人感到疲倦。在人物塑造上,一些角色被指过于 “工具化”,缺乏深度和立体感,难以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
在剧情方面,影片中一些情节的设置被观众认为缺乏必要的铺垫和逻辑连贯性。比如,在潜艇遭遇危机时,艇长突然吹起口琴的情节,让很多观众觉得突兀。在紧张的战斗氛围中,这一行为似乎与当时的情境格格不入,观众难以理解艇长为何在如此关键时刻做出这样的举动。还有,影片中女兵佟莉的牺牲情节也备受争议,她的死亡被安排得过于仓促,且缺乏足够的情感渲染,让观众觉得像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强行 “领便当”,显得十分刻意 。
在人物塑造上,蛟龙小队的成员们虽然各有技能特长,但在性格刻画上却显得较为单一。他们在执行任务时,更多地像是执行命令的机器,而不是有血有肉、充满个性的人。观众很难从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中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这使得整个团队的形象显得不够丰满。此外,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也未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动机和行为逻辑不够清晰,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让整个故事的冲突显得有些乏力 。
针对这些质疑,影片的编剧陈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影片中的口琴情节并非毫无意义,它实际上是艇长用来鼓舞士气、凝聚团队精神的一种方式,因为口琴吹奏的曲子是《中国海军核潜艇之歌》。在潜艇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艇长深知单纯的命令和指挥可能无法完全激发队员们的斗志,而音乐这种跨越语言和地域的艺术形式,能够唤起队员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困境中找到力量和勇气。陈舒还提到,口琴在艇长的个人经历中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承载着艇长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战友的深厚情感 。
对于女兵佟莉的牺牲情节,导演林超贤解释道,这一情节是为了展现战争的残酷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战场上,生命是脆弱的,即使是训练有素的战士,也随时可能面临牺牲。佟莉的牺牲不仅是对她个人命运的一种交代,更是对整个团队成长和蜕变的一种推动。通过她的牺牲,其他队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也更加坚定了完成任务的决心 。
在人物塑造方面,林超贤表示,影片在创作过程中,其实为每个角色都设计了丰富的背景故事和性格特点,只是由于电影篇幅有限,无法将所有内容都展现出来。他希望观众能够从角色的细微动作、表情和言语中,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例如,蛟龙小队成员之间的一些默契配合和眼神交流,都蕴含着他们在长期训练和战斗中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 。
装备设定谜团:国产装备的 “缺席”
在装备设定方面,《蛟龙行动》也引发了观众的诸多讨论。有观众发现,影片中蛟龙突击队在执行任务时,并未使用国产的 95 式步枪,也没有配备最新的 191 系列步枪,这让他们感到十分疑惑。毕竟,在现实中,蛟龙突击队作为我国海军的精锐力量,早已装备了先进的国产轻武器,而电影中的这一设定似乎与现实不符 。
此外,影片的宣传海报上曾出现过机器狗的身影,这让观众对我国先进装备的展示充满期待。然而,在影片中,机器狗却成为了敌方的装备,我方反而处于装备劣势,这一情节让不少观众难以接受。他们认为,在当今我国军事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影应该更多地展现我国先进的军事装备,以彰显我国的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 。
对于这些疑问,影片的道具师李华解释道,影片的时代背景设定在近未来,在这个设定下,国际形势和军事装备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了使剧情更加紧张刺激,增加故事的冲突性,影片在装备设定上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 。
在武器选择方面,李华表示,电影中蛟龙突击队使用的武器并非随意挑选,而是根据任务的特殊需求和作战环境进行了综合考量。例如,他们所使用的某款国外品牌的突击步枪,在射速、精度和可靠性等方面都具有出色的表现,更适合在复杂的海上和水下环境中作战。同时,这也体现了现代战争中,各国军队在武器装备选择上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
至于机器狗的设定,李华说,这主要是为了突出敌方的科技实力和威胁性,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电影中的机器狗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先进,但在实际作战中,我方凭借着高超的战术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成功地应对了这一挑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装备,更是人的智慧和勇气 。
走出误解:电影的真正价值
通过对《蛟龙行动》在军事常识、剧情与人物塑造、装备设定等方面误解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影片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也并非如部分观众所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观众对影片的误解,一方面源于对军事知识和电影创作的不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观众对军事题材影片的高期待 。
从军事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蛟龙行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潜艇作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中国海军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中所做出的努力。影片中展示的先进军事装备和战术,也激发了观众对军事科技的兴趣,有助于提升全民的国防意识 。
在人物塑造和精神传承方面,影片中的蛟龙突击队成员们,他们勇敢、坚毅、团结,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他们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的担当和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弘扬 。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共鸣。《蛟龙行动》在这方面虽然还有提升的空间,但它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值得肯定。我们希望观众能够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这部电影,摒弃偏见,发现影片中的闪光点。同时,也期待未来的军事题材影片能够吸取经验教训,在剧情、人物塑造和军事专业性等方面做到更加完美,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