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冲击波”仍在强劲输出!据网络平台数据,2月9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含预售)突破81亿元,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80亿电影、全球TOP30唯一非好莱坞影片。国内超1.6亿人次观看了《哪吒2》,现在北美的预售也出现预售火爆、一票难求的景象。
打破好莱坞电影多年垄断,对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份令人十分振奋的答卷。或许谁都没想到,中国电影的高光时刻,竟由哪吒这位“三岁小孩”书写。《哪吒2》到底做对了什么,有何种魔力?对此,记者专访著名作家、文化评论人韩浩月,就《哪吒2》引发的大众文化热及背后的社会心理进行解读。
对中国工业电影的信心倍增
《哪吒2》为什么会引发全民观影狂潮?首先,很多网友被影片炫酷震撼的顶级特效吸引。
《哪吒2》动用4000多名幕后工作人员,全国138家动画相关公司合力参与制作,以“死磕”的态度精益求精。而实际上,技术的进步是永无尽头的。从预示动画大片时代来临的《大圣归来》的横空出世,再到后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深海》等,每当有动画大片出现时,大家都会热议电影工业化进步和技术制作的精良,对于现在的行业和观众,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
对于韩浩月来说,《哪吒2》让他感动的点在于,在AI做动画已经很成熟的年代,哪吒团队还动用如此多的人力,一帧一帧去制作,足以说明影片对极致细腻、真实笔触的高标准要求。另外,哪吒团队愿意花五年时间精心打磨,是有明确规划和节奏地制作、有目的性地产出这部影片。创作者具有长远意识,并清晰地知道哪吒系列在某一阶段和条件下,影片会实现到怎样的步骤,并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以前我们都说一部商业大片的成功带有很多偶然性,但在了解《哪吒2》的创作历程后,你知道它必然会红、会大卖、会成为话题电影。”韩浩月说,我们之前对电影工业的信心是临时的、沸腾的、短暂的,同时是带一些疑虑的,但《哪吒2》很大程度上填平了我们这种疑虑,增强了我们对电影工业的信心。“以后这样质量的商业电影会成为一种常态。”韩浩月表示。
另外,虽然哪吒第一部的出现已经很惊艳,但主创团队把所有进步的技术都投入到《哪吒2》中,这种做法也会带动其他创作者向它看齐,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动画片的整体技术质量,为电影工业的精细化制作带来更多想象。“哪吒系列实现了动画技术层面、市场影响力、讲故事和塑造人物的能力,以及对社会文化心理捕捉等的均衡提升,虽不像《大圣归来》那样具有标志性,但对行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压力传导。”韩浩月认为,如果想要做到导演饺子这样水平的作品,先不说投入,首先得有精神上的韧性,具备不达目不罢休的近乎偏执的人格,这对其他创作者是个极大的考验。
精巧打磨的大众化叙事与“口红效应”
另外,哪吒如此受欢迎,也得益于影片恰到好处地对传统神话故事,进行更大众、更当下的包装,击中观众审美点。韩浩月表示,《哪吒2》中隐藏着很多当下话题,但在讲故事上没有比第一部更精进,电影内核的坚硬度也并不很强。《哪吒2》有更多人物出场,且以好莱坞电影的风格制造了商业化的戏剧冲突。令韩浩月深受震动的是,第一部成功后,主创团队选择踩着高点继续向更高方向冲刺。技术、人物、故事配合得当,而且在局部细节的打磨上比较精巧。“小的设计和包袱增加了喜剧性和趣味性,它们像一个个小补丁一样,把宏大叙事带来的空洞填满,把故事拉到观众的生活中,对大众很有吸引力。”
观众对影片辨别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快速提升,对《哪吒2》的热度助益很大。很多观众在春节档第一波口碑出来后,再去选择看哪部电影。因此,从大年初三开始,《哪吒2》的票房突然与第二名拉开了距离。韩浩月认为,国内观众往往有创造网红的心理,从之前直播带货的达人,到逐渐向电影转移。近些年观众养成一个“捧高踩低”“用脚投票”的潜意识层面的观影习惯,即追捧好片、批评烂片,希望捧红一部电影来集结和强调自己的立场,用买票的行为告诉电影创作者,他们应该拍什么样的影片。
更“动人”的人物塑造收获全民共情
《哪吒2》成功带动一家三代走进电影院,收获全民共情,更主要源于角色更像人、更“动人”。哪吒虽然顽皮,但是他单纯、热烈,具有很多美好的品格,是一个不分男女老少、年龄性别都会喜欢的神话人物。哪吒系列电影,将哪吒这个神话中的小人物进行无限放大,让其拥有了像孙悟空那般大角色的神力。在这种力量感递进的变化中,也会激发观众对弱小者的保护心理。“大家对哪吒的成长乐见其成,或许也隐含了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期待:希望哪吒从调皮的小孩,在磨难中成长为大人物。实际是普遍的中国家长的心态。”韩浩月说。
对青少年观众来说,哪吒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韩浩月表示,电影里引起网络争议的一句话——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如果从别的角色口中说出来,是很危险的。由于哪吒是三岁的小孩,他可以“童言无忌”,也是他成长的真实反映。
影片没有塑造哪吒的足智多谋。实际上,哪吒并不是智谋很强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也并没有得到较多的生存经验和技巧,他只是用他最简单的方法看世界、求真,尊重自己的内心,有鲜明的善恶观。他靠这“一招鲜”的态度去面对世界。“影片传达的这种态度很打动我,就是无论多复杂的世界和外部环境,哪吒永远用最简单的办法去处理,心甘情愿被骗,发现被骗后也会激烈反抗。”韩浩月表示。
同时,《哪吒2》对友情的表达比较清爽、不粘腻,哪吒与敖丙有共同的认知,且互动高效,与中国电影以前刻画的两肋插刀的友情不一样。哪怕整个故事无法、也很难跳出二元对立的俗套情节,但逻辑上的自洽和人物塑造的自圆其说,令整体情节过渡自然、自成一体。
“大家会动用自己的情感开关,去给哪吒打开一个成长通道,或者伴随哪吒这个角色,与他在电影里一起成长,并带入不同视角,比如说父母、老师、朋友等,每个人在里面都能找到对应的位置。”韩浩月认为,电影丰满的人物塑造,避免了脸谱化的人物叙事。
目前,《哪吒2》的热度还在继续攀升,必然会在中国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哪吒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概念,或者说是潮流,其实已超越电影本身。只有达到这种规模和效果,才有更高的票房纪录,《阿凡达》《泰坦尼克号》都是如此。”韩浩月说。
(大众新闻记者 宫小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