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档电影风起云涌的时刻,《蛟龙行动》的存在感可以用卑微来形容。
大众对于它的记忆点可能有两个。
一个是宣发。片方在宣传时强调台词“涉密”,拍摄时剧本台词必须手写,外国演员也不能看,甚至发布演员藏剧本的视频。
此举本欲凸显影片机密性,但这种过度神秘的宣传方式,显属“浮夸”、“故弄玄虚”,反而劝退了潜在观众。网友纷纷感到疑惑和不适:既然涉密,怎敢去看?
堪称史上最雷宣发。
另一个是制片人于冬公开指责豆瓣评分不公、肖战粉丝扰乱市场。这个指控不能说全无道理,前两天我也撰文批评饭圈的骚操作:
粉团的“战略”堪称魔幻现实主义。他们用AI生成影评刷屏五星,对差评用户发动“举报围剿”,甚至组织跨国IP给竞品电影刷一星。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操作,直接导致《射雕》豆瓣短评区沦为战场。
所谓的“护主”,其实是“自杀式冲锋”。
卸妆君,公众号:智识漂流春节档最大笑柄
但于冬的这种公关方式,虽短暂提升排片至5.7%,却最终也于事无补。毕竟,其他影片也遭到饭圈的围堵,但仍然票房高企。你怎么说?
我个人倒觉得,这其实是一次市场的反噬。
博纳影业长期依赖《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主旋律商业片模式,但近年观众对这种套路化叙事产生疲劳。
这也是现实语境变化的结果。韭菜们都被割醒了。看看这次妙瓦底事件,吴京塌方到什么程度就知道了。《蛟龙行动》也算广义的战狼片吧。
《蛟龙行动》的失败,本质是传统(这么快就变成传统了)战狼片与新时代观众需求脱节的缩影。
几个教训:
——内容层面,需平衡视听冲击与叙事深度,避免“为燃而燃”;
——宣发层面,应尊重市场规律,避免过度依赖情怀营销;
——战略层面,须警惕路径依赖,探索类型融合与创新表达。
正如观众所言:
爱国热情不需要套路来消费,真诚的故事才能打动人心。
战狼的哀嚎,我们都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