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姜天涯 顾筝

这个选题是住在黄浦区的写稿小妹执意要做的。 她发现大冬天,在市中心,要晒点太阳还挺费劲。 在蓬莱公园、丽园公园这样的小公园里,但凡能晒点太阳的地方,都或站或坐满了人。出门就能看到人们拿着小板凳,在银行门前晒;在马路拐角顶着艾灸晒;拿出躺椅在路边晒;狗狗趴在烟纸店门口晒…… 市中心阳光稀缺有其客观原因,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

先来感受一下被阳光晒到的滋味。



顶着针灸盒晒





晒太阳之所以够得上一个问题,是因为市中心的建筑密度大,高楼多,楼间距小,导致房屋内的可晒时间短。

就像黄浦区很多公共晾衣架一样,人要晒一晒,也得找点公共空间。


黄浦区有很多公共晾衣架

而走到路上,人行道狭窄,树木多,公园普遍较小,在公共空间晒一晒,也得动点脑筋。

这个问题,对还在打工的年轻人来说,也许还不算问题。因为他们早出晚归,在家的时间短,还没有空、也没有需求考虑这个问题。

但对退休了的爷叔阿姨来说,在家的时间一大把,如果家里的采光不够好,就需要出门晒。

去哪里晒?就近是第一原则,晒太阳不是短期行为,是贯穿在冬季每一个晴天的行为。太远就失去了便利性。而且对阿姨来说,哪怕远一个路口,在心理尺度上感觉都是隔壁弄堂了,不大好意思跑过去“蹭”。

何况再好的黄金晒位,在各类建筑的遮蔽下,一般也就2个小时左右可晒。

于是,要巧妙地晒到一天的黄金太阳,需要精准把握每个位置的可晒时间。

据我们观察,很多可晒地点,都非常巧妙地位于楼与楼之间的夹缝。当太阳从东转到西,穿过夹缝晒过来的时刻,正是良辰吉时。

出门晒太阳,可以带上小板凳,也可以站着晒。不仅人要晒,衣裳也要晒,家里的植物也要晒。


在家门口晒夹缝里的太阳

植物也要带上一起晒

晒的时候做什么?玩手机、茄山河。就算没有人聊天,一个地方晒久了,也会发展出“晒友”关系,这不,茄山河的对象就有了。

当然,这样游击队式的晒太阳方式,是城市变化后产生的新生活方式。爷叔阿姨表示,以前都是2、3层楼老房子的时候,太阳不要太好,从早晒到太阳落山。而伴随着高楼的层层加密,太阳才开始变得金贵。

以下是我们和黄浦区在建筑夹缝处晒太阳的爷叔阿姨开展的市民级对话。


宋爷叔,71岁

晒太阳地点:车站后路

从南 车站路路口,向车站后路看去,阳光只是马路上的一条线。


阳光只是一条线

红色箭头处即为阳光

这条“阳光线”上,宋爷叔和邻居正一坐一站,在烟纸店门口晒太阳。

“我就住在对过,屋里晒不到,阿拉屋里是底楼。”宋爷叔住在烟纸店对过的工房里,同一个小区前一栋楼的距离太近,导致自家天井里几乎晒不到太阳。

但即便是烟纸店门口这个“一线天”阳光,也是限时的。“就2个小时好晒,10点到12点。早上阳光被房子挡掉了,等到太阳升高了才能晒到,下午又没了。”

宋爷叔是2002年丽园路动迁之后,贴钱买到这里的。“丽园路太阳好晒,老早丽园路都是2层楼的石库门,每个地方都有太阳,高房子少。”

限时2小时的太阳,宋爷叔也不是每天都能来晒,因为它正好和烧小菜的时间重叠。这一天,因为前一晚烧得多,他才有空搬着小板凳出门晒。

“菜现成的,回去菜热热,否则格正好烧菜辰光了。”

“闹,伊拉老公在烧饭,伊来晒太阳。”宋爷叔指了指边上站着晒的邻居阿姨。

除了自己需要晒,宋爷叔的水仙花也需要晒。“我主要晒水仙,万物生长靠阳光。侬看,格水仙我买了一个礼拜了,长高了,就是太阳晒出来的。”


在宋爷叔的悉心照料下

水仙花长势不错

看起来,比起自己,宋爷叔更肉麻(上海话,心疼)这盆水仙。

“平常要烧饭的话,(水仙花)就掼在此地块。早上一开始太阳在这边,移移移移移,最后移到那边。我(跟随太阳)半个钟头出来一趟,帮伊(水仙花)移一记。”

阳光在这一片是珍贵的。人要晒,植物要晒,食物要晒,衣服也要晒。


车站后路上

居民在晾衣架上晒腊肉


宋爷叔小区另外一个门

车站支路上晾晒的衣服

“阿拉格地拿出来晒衣服的也有很多,都是底楼的人家,几家人家都在争(地盘)。有太阳,就要晒。”

但有些部位是不用晒的。

宋爷叔说自己之所以背对着晒太阳,是因为“怕晒了黑脱”,“晒了健康,但也要保护其它东西”,比如面孔。


两位阿姨和一位爷叔

晒太阳地点:徽宁路

徽宁路一个窄小的弄堂口,两个阿姨一个爷叔站着聊天,他们头上,是 晾晒着的衣物。

这是宝位。此时太阳正好位于对面公寓和远处高楼之间的夹缝处,无遮挡地把阳光洒了下来。

冬日的阳光力道总归差一点,它只能辐射到弄堂口,几步之遥的弄堂内是一点阳光都照不到,倒正合了在晾衣架上悬挂着的青萝卜之意,它们需要阴凉。

身穿红色马甲的阿姨非常熟悉阳光的规律:“我就住在高头。”她指了一下路边老房子的二楼,“早上(阳光)两个钟头差不多,到11点半就没了。等会这边就没人了,没太阳了,还有什么人啊。”


站在弄堂口晒太阳

可以清楚地看到太阳

从两幢高楼的夹缝中划过

时间为2小时

红马甲阿姨家过去也曾阳光充沛,“这边没高楼的辰光,阿拉可以晒到(下午)4点钟,伊造好之后,对过的诚信大厦,还有阿拉,一点都没太阳了。”而情况还会更坏,她指了一下对面的工地:“这边房子一造,阿拉就更加倒霉了,更加没太阳,死蟹一只。”


红色马甲阿姨家的房子

晒不到太阳

阿姨所说的高楼,是指锦凯华苑。而和她站在一起聊天的阿姨,正是锦凯华苑的居民。

造起来之后把对面高楼和老房子阳光都遮住的锦凯华苑,也面临着“苍天饶过谁”的命运。住锦凯华苑的阿姨说:“11、12月,我们要到下午才有阳光,都被西边高楼挡住了。”

所以上午这个点,她走下来,到这块区域来晒太阳。平时他们会坐着晒,保安巡逻亭里放着几把凳子,收放自如。

11点,晒太阳小分队各自散去,锦凯华苑的阿姨走到对面回家,弄堂阿姨爷叔拐进弄堂,“烧饭去了”。


杨大姐和保安郑大哥

晒太阳地点:徽宁路

徽宁路海洲丽园小区保安亭的门口,放着两把椅子。

杨大姐买完小菜后,“没事儿,就坐在这里晒太阳”。

杨大姐来自河南,来上海一年了。在来上海之前,她没想过晒太阳这件事,因为这件事就是日常。

“老家太阳好啊,到处都是空地方。我们农村,哪有高楼,都是两层楼,挡不住太阳。每家每户院子里都是太阳,出了门都是太阳,想晒就晒,晾衣服都在外面。”

保安郑大哥戴着墨镜,坐在保安亭里,阳光直射到他身上。他说椅子是他来了之后,专门放在小区门口的,方便路人休息,也方便大家晒太阳。“只要有太阳,椅子就会有人坐。”


小区门口的两把椅子

但是这样的日子不久了。郑大哥指了指对面的工地:“明年这个地方更没得晒,对面盖人才公寓,二十多层吧。”


小区对面正在建设中

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哪怕曾经好晒的房子,也可能在城市变化中,变得不好晒了。

早上10点多,小区里的某栋楼已经晒不到太阳了。“刚才那个阿姨住在8楼的,看着太阳下去了,她就把被子收回去了。”顺着杨大姐指的方向,眼前一栋小高层除了顶楼,几乎被对面高楼的阴影覆盖。


早上10点多

小区内某栋楼已经被对面

高楼的阴影覆盖

郑大哥也来自河南,在他眼中,晒不着太阳的这种烦恼,老家可一点没有。

“我们那从早上8点开始基本都可以晒,只要是晴天,到处都可以晒。咱河南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

“我们那儿种的麦子都靠太阳嘛,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那太阳特别得毒。”杨大姐补充道。

但阳光好,也有“副作用”。

“我们老家人刚来的时候都黑的,我们那边水土都不一样,风一刮,脸都黑得很。你再白的人,到我们那里,一个月都黑。到了上海就白了,水都不一样。”杨大姐看向郑大哥说:“他来两年,养白了。”

“我来的时候也不行,北方人,脸上都有沟壑,你们南方人,像这小伙子一看就像个秀才。”郑大哥指着我们摄像小哥说道。

在郑大哥看来,上海房子性价比不高。

“你们这个地方太贵。上次一个老太太拿了800万,在这买房子买不到。我给她讲,你到我们河南郑州,市中心买个房子也就100多万。有这800万,到我们那儿就是皇后、太后。你在上海,还买不到一个小房子。”


柴阿姨

晒太阳地点:大吉路

大吉路靠近方斜路有一大片广场,广场的对面是一排2层楼高的老房子,藉由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下午1点多时,广场全部都在阳光下。

广场上晒太阳的人不少。柴阿姨就是其中一个,她背对太阳,靠墙坐着。“这边太阳很好,上午8、9点就有(阳光),到下午2、3点就没了。”所以她的作息很规律,每天早上起来锻炼身体,去小菜场买好小菜回来烧饭,吃好午眯一会,下午1点左右就搬着小凳子来这里晒太阳,晒到2点半左右回家。

柴阿姨就住在对面的老房子里,她用手指了一下,“格房子朝向不好,朝北的,所以老早也晒不到太阳。”


柴阿姨家朝北

不好晒太阳

“不过老早厂里做的辰光,有啥功夫晒太阳啊。上班还来不及呢,下了班要去小菜场,要烧饭,汏衣裳。年级轻的辰光不觉得要太阳的。”

虽然上班时人忙,没有晒太阳的需求,但衣服总还是要晒的。柴阿姨当时的问题是,早上衣服洗好晒着,下班了还是湿的,要晾好几天才能干,好在隔壁有好邻居。

“隔壁阿姨没工作的,就说你别晾了,等会我们帮你晾对面去。那个时候马路上还没有街道统一做的晾衣架呢,就自己拿着晾衣杆,搭个三脚架,帮我把衣服带过来晾好收好。”

现在柴阿姨退休了,每天都要来晒晒太阳,也会在广场上认识“同晒”的阿姨。“刚刚来和我讲话的阿姨是住这边高楼里的,他们楼上太阳也只能晒到一会会时间,平时一起在下面晒太阳,聊聊认识的。”

再过一个多小时,阳光会偏移。“跑到前面转弯地方去了。”太阳转过去后,柴阿姨就不愿过去晒了,“那是人家的地方了,感觉两样的”。在心理尺度上,柴阿姨认为街对面还是自家弄堂。而超过十几米,就是隔壁弄堂,不好意思过去了。


吴阿姨一家

晒太阳地点:大吉路

同一片广场上,和柴阿姨一个人晒太阳不同,吴阿姨拖老扶幼,一边是她坐在轮椅上的老父亲,今年91岁,手里抱着的是她9个月的小外孙。“这没办法的,上海人都这个样子,老小都要管。”

吴阿姨租住在旁边的金色黄浦,13楼,“太阳晒是晒得到,但没这里好,这边是直接晒下来的,适宜。”

每天下午,吴阿姨就带着父亲和外孙下来晒太阳,父亲虽然患有帕金森,但他能自己推动轮椅,轮椅上放着小矮凳。到了广场上,吴阿姨就把凳子展开坐下,哄睡小外孙,而父亲就安静地坐在一边。


大吉路的广场上

一些市民在晒太阳

“我1点半左右下来,晒到3点钟回去。晒得很舒服,关节也适宜。”吴阿姨只穿了一件毛衣,她指了指手里的孩子,“抱伊不要太吃力哦。”

吴阿姨对现在的太阳很满意,但她也知道这不一定能长久,“对面一直讲要动(迁)一直还没动。如果对面造高楼,这边太阳就没了,所以现在买房子一定要看看清爽。”

因为是为了大外孙读书在这边租房子,所以吴阿姨家当时没有“看看清爽”,“租房子的辰光只要朝南,有太阳就好了。实际上太阳不灵的,被前面公馆77遮掉了。”

晒衣服就成了一个难题,因为新小区不允许在外面装晾衣架,衣服只能在阳台上晒。“屋里厢晒适宜伐啦?肯定不适宜。还好阿哥住在江阴街,老近的,我汏好衣裳让老公助动车带去,让阿哥帮我晾在外面马路上。等到晚上干了收好给我带过来,反正他每天都来我们家吃饭的。”


沈阿姨,72岁

晒太阳地点:建国新路、方斜路路口

沈阿姨住在方斜路的老房子里,“天冷晒不着”。于是,中午12点半,沈阿姨带着椅子到路口晒太阳,边晒边玩手机游戏连连看。而她面前一排衣裳,也是她的,“正好汏衣裳,晒晒伊”。

和我们采访的每一个“追寻阳光”的人一样,沈阿姨也对“宝位”的可晒时间了如指掌。

“格只位置晒到3点半快,(太阳)就没有了。”她随即指出方斜路西面的可晒时间段:“

“对面是早上8、9点钟就有太阳了,到下午1点多就没了。”

沈阿姨几步路外还有另外一个椅子。“刚刚还有人在晒,不认得的,伊讲屋里冷唻,茄茄山河呀。”和其它老房子一样,沈阿姨家的房子原先太阳也很好,“屋里也晒得到”,但边上红房子医院扩建加盖后,“阿拉太阳也没唻”。

沈阿姨不是每天都来晒。

一来退休工人忙,“忙来兮的,要出去白相,农家乐基本上每个号头要去的。”

二来沈阿姨有时会去女儿位于松江的家住。“松江太阳好,就蹲在屋里孵太阳。”哪怕女儿只是住在松江的2楼,沈阿姨也对太阳很满意。“2楼也好从早上8点晒到下午3点,比格地好交关了。”

“松江大概地皮大的关系,格房子空间老大的。好两边停车子,当中还好走路,(楼与楼之间)距离大。”


更多上海故事,点击下方

写稿子:姜天涯 顾筝/

编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姚祖鸿 姜天涯/

拍视频:姚祖鸿/

画图:二 黑/

写毛笔:杨 卓/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