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到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川陕边转移后,中共鄂豫皖省委重建红25军,虽然前期取得骄人战绩,但因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个人及多种原因,导致红25军已不足3000余人,同时蒋介石又集中重兵对鄂豫皖苏区进行连续“清乡”“清剿”和“围剿”,鄂豫皖苏区根据地人力、物力都难以补充,红25军的处境十分困难。
中央认为如苏区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不仅能把敌军主力引走,减轻根据地的压力,还有利于留下的部分武装长期坚持斗争。
1934年11月11日,程子华奉周恩来副主席之命在河南光山县“花山寨会议”上传达中央指示:
一、程子华任红25军军长,
二、红25军进行长征。
关于这段历史,史料有两种说法:
一、程子华假传圣旨,中央原任命他为25军参谋长,但他自称中央任命他为红25军军长。
据说解放后周总理曾在北戴河问过程子华,如果此事属实,这个事件可能影响到了他在军内的位置,导致他最后没有被授大将;
二、鄂豫皖省委为了缓解矛盾,加之徐海东为人正直,党性强,原军长徐海东主东让贤,自己甘愿屈就为副军长。
对于第一种说法已无证可考,但当时红25军军长是吴焕先,所以第二种徐海东让贤之说法是不成立的。
1934年11月16日,25军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所部第223、第224、第225团和手枪团,共2900余人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北上长征。
这支红25军才是参加长征的25军,长征伊始仅有2900余人,是我军参加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远少于贺龙的红2军团、萧克、王震的红6军团,方志敏的红10军团。
这支英雄的队伍创下了红军长征史上七个第一:
1、出发最晚但到达陕北最早的队伍;
2、平均年龄最年轻的队伍;
3、唯一建立根据地、随军医院和税务局的队伍;
4、唯一战士人数增员的队伍;
5、唯一与中央没有联系但始终和中央同步的队伍;
6、唯一最高领导人在战斗中牺牲了的队伍;
7、唯一在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及新四军都成为主力的队伍。
对此,有些人认为这应归功于程子华和徐海东,这是有失公允的,既是对程子华和徐海东的不负责,也是对牺牲在长征途中红25军将士的不负责,更是对历史的不负责。
为什么这样说呢?
程子华虽任军长,但他只有地位高,可威望不高,红25军是在吴焕先一手创建与领导下成长起来的。徐海东是老牌副军长且战术指挥能力在军中无人可比,徐海东在回忆录中承认,他当时军阀思想严重,认为“红25军离开我就不成”,况且红25军山头主义、排外情绪严重,黄克诚回忆抗战初期他任344旅政委时,曾长期受冷落,程子华估计也大体如此,所以说这支部队的灵魂是吴焕先和徐海东。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军的“山头”与国民党的山头和帮派是黑白两极,截然不同,在彼时各路豪杰或为抗击外国侵略者、或为消灭反动军阀、或为打击土豪恶霸,他们八仙过海,三五个人便竖起大旗,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以鲜血和生命为纽带的一个个“山头”,然后“激流归大海”,最终汇集成革命队伍,故此我军的“山头”是历史形成的,并非人为“拉帮结伙”的产物。
毛主席历来承认党内军内的“山头”,“军内无派,千奇百怪”,他主张、也身体力行地削平“山头”, 他曾屡屡告诫麾下的统兵大将们:“我们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山头主义。”
红25军出发后势单力薄,一直孤军奋战,蒋介石为将红25军消灭在长征途中,调动10几万的兵力对其剿截,恶仗、硬仗不断。11月26日,独树镇寒流袭击,雨雪交加,战士们衣着单薄,冻得连枪栓都拉不开。第224团又被敌人包围在地势平坦的区域。在十分危急时刻,吴焕先手持大刀,高呼:"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后退,共产党员跟我上!"他冒着国民党军密集的火力,冲锋上前与敌展开白刃格斗。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拼杀,终于取得战斗胜利,可见这时领导者是吴焕先。
12月10日,红25军在召开庚家河会议期间,遭敌突袭,战斗异常激烈,从上午一直打到黄昏,反复冲杀20余次,终将敌人打垮。激战中军长程子华举着望远镜观察战场形势的双手被一颗子弹贯穿,右手落下终身残疾,此时他担任军长职务仅仅29天!副军长徐海东头部中弹,命悬一线,被抬着参加长征,显然无法继续指挥战斗,程、徐受伤后,吴焕先军政一肩挑,千钧重担压一身。
1935年1月起,经过蔡玉窑、文公岭、九间房、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在陕西洛南县境建立鄂豫陕边区建立第一块根据地,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中共鄂豫陕省委。
是年5月,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不幸病逝,吴焕先又代理了书记职务,三职于一身,实在是心力交瘁。为此,红25军政治部主任戴季英改任参谋长,郑位三任政治部主任。
彼时红25军没有电台,与中央断了联系,吴焕先率部北出秦岭,威逼西安的行动中,吴焕先从报纸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当时蒋介石重兵压境,红25军是向川西方向转移,还是继续坚持孤军北上?
吴焕先、戴季英等人决定:政治部主任郑位三留守豫陕边根据地,就地坚持武装斗争,吴、戴率红25军主力立即西征甘肃,迎接中共中央、北上会合陕甘红军的决定。戴季英给部队政治动员口号就是"迎接党中央"、"与中央红军会师"。
实际上,当时四川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正想另立中央,命令红25军入川,通过前文我们知道红25军与红四方面军的渊源,所以当时几乎所有领导都主张入川,唯独吴焕先、戴季英等人看透了张的把戏,作出继续西征北上的这一战略决策,这也说明了吴焕先的政治敏锐度和对红25军的绝对领导力,是他创造了传奇的红25军。50年后,韩先楚上将在纪念吴焕先的座谈会上说“政委的决定,挽救了红25军,也挽救了我们所有人”。
吴焕先、戴季英率部进抵静宁县城以北的回民居住地带,当时国民党政府实行大汉族主义统治造成汉回隔阂严重,为此吴焕先结合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禁止部队:一、禁止部队驻扎清真寺,二、禁止毁坏回族的经典文字,三、禁止在回民地区吃大荤三大禁令;又制定:一、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二、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三、注意回避青年妇女,四、注意实行公买公卖的“四项注意"。
吴、戴亲自召集当地知名人士和阿訇举行座谈会,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及民族政策、纪律,向清真寺赠送了匾额和礼品,换来了回民的一片赞颂。
后来,当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到达这里时,面对热情的欢迎,始知是吴焕先、戴季英及其领导的红25军种下的"善果",对吴、戴称赞不已!
此后红25军主力4000余人继续挥师猛进,攻占两当,威逼天水,攻占秦安、隆德,翻越六盘山,沿西兰公路东进,一路攻城拔寨,有力的策应了友军的战斗。
1935年8月21日,当红25军到达甘肃平凉以东地域时,遭到军阀马鸿宾部第35师在泾川以西的设防阻拦,在前有堵敌、后有追兵的危难情势下,程子华和吴焕先等人举行了临时会议,决定按照“沣峪口会议”的既定方针,继续北上,向陕甘红军靠拢。当天上午,部队从汭河北岸东王村渡河,不料突遇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几名战士不幸被急流卷走,担任后卫任务的第223团被阻于河北岸。就在此时,敌第35师208团1000余人突然袭来,正在山下组织渡河的吴焕先,听到枪声之后,立即率领100多人,行进到敌人侧后方,对敌形成夹击包围之势,吴焕先在跨过一道沟坎时,一颗飞来的子弹穿过了他的前胸,只见他一个踉跄,倒在了布满泥泞的地上,再也没爬起来…这位卓越的青年将领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牺牲于红军会师前的最后一战!
这天,被称为红25军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全军悲戚,声哭震天,战友们呼喊着:"为政委报仇!"纷纷冲向敌阵与敌展开肉搏,血战四五个小时,这场悲壮的“四坡战斗”最终全歼敌208团1000多人,击毙团长马开基,打出了红25军的威名,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士气。
吴焕先的牺牲是红25军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大损失,多年后韩先楚上将,每每念此,虎目含泪。
红25军又转战镇原、庆阳、合水,挥师陕北。9月15日,红25军3400余人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26军、红27军会合,胜利结束长征。
综上可知,红25军的长征,实际上是由吴焕先、戴季英指挥的。
新中国成立的当年10月,戴季英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兼省会开封市委书记,他认为自己凭功应为中共河南省委第一把手,为此向主席修书一封,换来了永不录用和开除党籍。
实际上,我们翻开戴继英的履历,他确有这个资格和资历!按他的贡献和党内职务,一直是大(高)于徐海东,可与郑位三平级,而郑为开国副总理待遇,大将级,戴写信要当河南省委书记,的确没有过分。
1935年9月18日,红25军与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岗、副主任郭述申。下辖第75五师(由红25军改编):师长张绍东、政治委员赵凌波;第78师(由红26军改编):师长杨森、政治委员张明先(后崔田民代);第81师(由红27军改编):师长贺晋年、政治委员张达志,参谋长李宗贵,政治部主任张树才,全军团共7000余人。
当时,中央红军长征已进入甘肃,越过六盘山。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调集10万之众,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三次大“围剿”。1935年10月1日,徐海东、刘志丹亲密合作,率领红15军团,在延安以南的劳山地区,消灭了敌人一个师又两个营,击毙了敌师长何立中,10月25日,南下鄜县攻克榆林桥,歼灭守敌第107师4个营。给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以迎头痛击,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北上。
11月3日,红15军团和中央红军会师后并编入红一方面军,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冯文彬,辖第75师、第78师、第81师和一个骑兵团。11月下旬,红15军团与中央红军并肩战斗,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伟大胜利,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此后,红15军团又进行东征,参加山城堡等战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红15军团与张学良、杨虎城部队共同防御亲日派的武装进攻。
1937年8月,红15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陈漫远。9月,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威震全国,10月,随朱德、彭德怀同志参加晋东南粉碎日寇九路围攻的战斗,344旅后为我王牌部队38、39军。留守豫陕边郑位三后发展为7000余人,被改编为陕甘警卫部队,后属于120师。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奉命撤离苏区开始长征,留守省委常委、皖西道委书记高敬亭利用红25军余部等重建红28军,自任政委(未设军长),下辖82师和手枪团,全军1100余人。高敬亭带领全军开展游击战争,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奇迹般地战胜了百倍于己的强敌,成为根据地人民心目中一面坚持战斗的旗帜,被毛主席赞叹不已的游击大师。1937年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为三野二纵,现为我陆军21军。
原红四方面军老红25军后为红31军,许世友王树声就出自此军,后改为129师385旅769团,这个就是亮剑里李云龙的部队,第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原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第385旅长王宏坤原为第4军军长、政治委员,第769团长陈锡联原为第4军第10师师长,后来769团三营10连组建385旅独立团772团,现为陆军12军。769团1连为陆军26军。
如果此前你说吴焕先如不牺牲,肯定会授大将衔,但你读过本文后,了解了二个红25军的历史功绩,你肯定会说,如果吴焕先不牺牲,应位居元帅之列。
回首吴焕先的革命一生,少年毁家纾难,家人6口被杀, 20岁领导湖北秋收起义、黄麻起义,是红四方面军、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新老红25军、豫陕边根据地创始人,多次冲锋突击、破阵歼敌、夺关开路、堵截追兵,特别是在长征路上立下不世功勋。
吴焕先一直是红四核心领导,在1300多位名开国将帅中,参加过吴焕先领导的秋收和黄麻起义,及从他组建的红25军、红28军中有800余位,约占70%。他在党内、军内地位一直高于郑位三、徐海东、高敬亭、李先念、程子华甚至徐向前等高级领导,用韩先楚上将的话说,政委要活着,“那不得了”。因此,吴焕先不但元帅够格,即使名列36位军事家,也是实至名归。
吴焕先烈士用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用血肉铸就了共国的美好今天,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
吴焕先牺牲后,红军将大地主郑某的一口柏木棺材买来安葬了发他。红军走后,国军第35师师长掘开坟墓、撬开棺盖,把吴焕先身上穿的素衣都撕得稀巴烂,又把尸体示众,还拍照邀功。
令人愤慨和痛心的是,至今也不知敌人把吴焕先的遗骨丢到哪儿去了,虽然吴焕先遗骨不知去向,但吴焕先的墓地有多座,1963年清明节期中共红安县委、红安县人民政府红安革命烈士陵园(2010年改建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修建了吴焕先衣冠墓。1979年,国家领导人李先念为墓碑题词:吴焕先同志之墓。
1985年8月,为纪念吴焕先牺牲50周年,在河南郑州烈士陵园建立纪念碑。邓小平题写了"吴焕先烈士纪念碑"碑名;李先念题词:"功勋卓著",徐向前同志题词:"赤胆忠心,英勇善战"。同年10月,河南省委在新县为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
次年11月,在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时,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兰州华林山烈士陵园建立了"吴焕先烈士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徐向前元帅题写的"吴焕先烈士纪念碑"碑名,背面是"红25军先烈纪念委员会"撰写的一篇介绍烈士生平的碑文。
这篇由胡耀邦、胡启立、胡乔木、胡绳等同志共同审定和修改的 《吴焕先烈士纪念碑文》,明确论定"吴焕先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2009年,吴焕先被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09年8月1日晚,中央电视台在 《人民英雄》 栏目播出他的英雄事迹,题为 《骁将英名留陕甘》。
2014年12月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在泾川竣工,纪念馆全方位展示红25军和吴焕先烈士辉煌的革命生涯,纪念馆已于2015年吴焕先烈士牺牲80周年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毛主席曾 称赞"红25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吴焕先,他的声名,他的英灵,他的短暂一生,他的卓著功勋,都将被载入史册,必将青史永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我们要以先烈为榜,以宏大的勇气面对未来,我们要以先烈为样,脚步更加沉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