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不久,国共双方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的谈判,其中重点是红军的改编问题。当时陕北一带的红军主力高达七万余人,延安方面希望改编为八路军的时候可以编成四个军12个师。但蒋介石只愿意给两个师的番号,而且要求“师之参谋长与师内各级之副职,自副师长至副排长人员,亦皆由中央派员充之。”这显然是延安方面不能同意的。



由于双方的差距太大,改编谈判进行得格外艰难。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北平和天津等地相继沦陷,蒋介石急于让红军开赴前线,终于在谈判中做了一些让步,同意陕北红军改编的时候多给一个师的番号。即便是三个师的番号,与延安方面的预期也是有很大差距的。但为了抗日大局,延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让步,最终陕北一带的红军主力改编为三个师,每个师定员15000人。

由于编制有限,许多高级干部不得不降级使用。红军时期担任军长的将领,改编后成了旅级干部;红军时期的师级将领,改编后则成了团级干部,普遍降了两级左右。不少人对此有点想不通,比如红四方面军著名的猛将许世友,1935年的时候就担任了红4军的军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他却成了副旅长。许世友对此有意见,闹情绪不愿意上任,后来得知是给老上级陈赓当副手后才不觉得副旅长这个职务委屈了。



和许世友相比,四方面军的另一个虎将降级更多,被连降了6级,由军政委直接降成了营长,他就是李先念。李先念是湖北黄安人,父亲以给地主家当佃农为生。辛苦劳作一年,收成大部分都被地主拿走了。李先念后来回忆说:“我小时候家里总是糠菜半年粮,就着干锅菜,有时用块布蘸点油,放在锅里擦一擦,就算改善生活了。”

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父亲还是在李先念9岁的时候咬牙把他送进了学堂。对于当时穷苦家的孩子来说,上学就是一种奢望。对于李先念父亲的举动,同村的不少人感到不理解,还有人劝他说:“这年头让孩子们帮忙干些农活,凑合着糊个口,不饿死就行,咱们穷人还想图个什么?”对此李先念的父亲回答说:““我家祖辈几代人都是种田佬,一字不识,不但穷得饿肚皮,而且还受人欺负,现在就是勒紧裤腰带,挤点谷子交学费,也要让孩子读点书,喝点墨水,将来即便成不了大事,能写写状子,为咱们穷人出口气也是好的。”

在当时那个年代,能说出这番话,足以说明李先念的父亲还是颇有见识的。也正是有了他的坚持,李先念才有了读书的机会。李先念也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格外努力,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遗憾的是两年后家里实在供不动了,李先念被迫辍学。之后为了谋生,他来到镇子上的一家杂货铺当学徒,每天起早贪黑,整日劳作,辛苦一年却没拿到一分工钱。



李先念气不过,找杂货铺老板要说法,结果老板给了他一串200响的鞭炮抵工钱。之后李先念又跟着一位木匠学了三年的手艺,出师后以做木工活为生。1926年,17岁的李先念走上了革命道路,一年后又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之后他加入了红军队伍,由于作战勇敢,很快升任副班长。1929年年底,由于工作需要,李先念离开部队来到地方工作,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1年冬季,为了响应四方面军的扩红号召,李先念带着300多名青壮年加入了红军队伍,被任命为红11师33团政委。之前他只担任过副班长,现在却要带一个团,李先念感到肩上的压力很大。此时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伯乐徐向前。在徐向前的帮助下,李先念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很快成为四方面军能征善战的虎将,多次在战场上立下大功。

后来在回忆自己的军旅生涯时,李先念曾经多次对人说:徐帅是我最好的军事老师。凭借着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1932年7月,李先念升任红11师政委。当年冬季,红四方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重兵围攻,被迫离开鄂豫皖向川陕一带转移。一天李先念正在指挥部队和敌人激战,他的母亲突然赶来了。原来母亲得知红军要转移,放心不下儿子,走了几十里路才追上了队伍。



当时战况很激烈,李先念担心母亲的安全,就对她说:“子弹不长眼呀,您怎么跑到战场上来了?”得知母亲担心自己后,他又安慰母亲说:“红军不会走远,只是跳到外围去打击敌人,很快就会回来的。”母子二人没说几句话就分别了,战斗结束后,李先念发现大衣口袋里多出了两块银元,原来是母亲给他留下的。母亲一生省吃俭用,这两块银元也许是她的全部积蓄。

李先念原本以为红军很快就可以再返回鄂豫皖,不料却一直未能如愿,这次战场相见,也是他和母亲的最后一次见面,这也成了李先念的终身遗憾。解放后,回到家乡的李先念在母亲的坟前长跪不起,倾诉着对母亲的思念。在川陕苏区,李先念的表现同样出彩,在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中都立下了大功,并升任红30军政委。

1935年夏季,李先念率先头部队在懋功迎接到了长征中的中央红军,也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当时李先念只有26岁,毛主席有意要考考这位年轻的军政委,就问他对两军会师后的看法。李先念胸有成竹地说:“岷、嘉地区,物产丰富,人烟稠密,是汉族居住地区,部队的给养和兵员都不成问题。从战略上看,东连川陕老根据地,北靠陕甘,南接成都平原,可攻可守,可进可退,回旋余地大。如红军进入这一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可以很快休整补充,恢复体力,再图发展。而川西北方向则不然,是藏族牧民区,人烟稀少,筹粮困难,高山连绵,谷深流急,大部队很难运动,不容易在这里站住脚。”



毛主席对李先念的看法深表赞同,也对他的战略眼光极为欣赏。遗憾的是,由于张国焘的原因,草地分兵的时候,李先念未能跟随毛主席北上。百丈关决战失利后,红四方面军在川康一带无法立足,被迫北上,经过艰苦的长征,李先念终于来到了延安。不久后他跟随徐向前渡过黄河与马家军作战,由于多种原因,西路军最终失利,徐向前和陈昌浩返回延安汇报,李先念临危受命,负责“统一军事指挥”。

在敌人的重重围堵下,李先念率左支队一千余人翻雪山穿戈壁,历经47个日夜的艰辛,成功到达新疆的迪化 ,此时1000余人的队伍,还剩下420人,这也是西路军保存下来的唯一一支建制部队。徐向前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称:“李先念受命于危难时刻,处变不惊,为党保存了一批战斗骨干,这是很了不起的。”

1937年年底的时候,李先念辗转回到了延安,毛主席对他在西路军的表现给出了极高的肯定,称他为“不下马的将军”。但由于多种原因,西路军归来的将领中有不少人未能受到公正的对待和使用,比如时任西路军妇女团团长的王泉媛,在逃离了马家军的魔窟后并未能如愿归队,而是被发了五个大洋回家。再比如时任西路军总部四局局长的秦基伟,红军时期担任过团长和师长,西路军失利后回到延安,未能进入主力部队,最终以“游击教官”的身份被派往山西太谷拉队伍。



与王泉媛和秦基伟相比,李先念的职务要高出许多,他是军政委,按理说应该在八路军中当一个旅级干部。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却被连降了6级,有关部门打算让他到129师当营长。换做一般人,恐怕是难以接受的,但李先念对此却没有任何怨言,就在他准备上任的时候,毛主席得知了此事,他认为这个安排是欺负老实人,很不妥当。最后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下,李先念来到新四军第4支队,担任参谋长,从级别上来说,也相当于旅级干部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