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火的《哪吒2》大家都看了吗?

其中,最打动我的部分莫过于殷夫人给哪吒的那个拥抱。

当哪吒被穿心咒击中,和殷夫人、李靖一起被困天元鼎时,无量仙翁对哪吒说,只要你吞下灭魂丹,就能救父母于水火。

哪吒救母心切,不假思索就想要牺牲自己。

然而,殷夫人却一把夺过灭魂丹,扔到了岩浆里。

随后,她全然不顾哪吒满身竖起的尖刺,和身后熊熊燃烧的三昧真火,紧紧抱住了儿子,并告诉他:

“和你度过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

“最后了,娘只想再抱抱你,娘不能陪伴你长大了,今后的路你要自己走。”



就这样,殷夫人保全了哪吒,自己却一点点化作了烟雾。

这一幕看得我瞬间泪流满面,因为它真的是精准的戳中了当妈的软肋啊。

为了孩子,奋不顾身,可以说是每个妈妈与身俱来的能力。

我又不禁想起了在《哪吒1》里,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拥抱:

一出生就是魔丸的哪吒性格暴戾,四处搞破坏。

殷夫人想阻止,却被小哪吒狠狠咬了一口。

但殷夫人并没有推开儿子,也没有因此怪罪他,而是紧紧抱着儿子,安慰道:“别怕,娘在这。”



这两个拥抱,看似简单,背后却蕴藏着殷夫人用生命托举孩子的智慧。

也正是因为殷夫人始终如一的三重托举,哪吒才能从“混世魔童”转变成拯救天下苍生的小英雄。



第一重:接纳

在1979年诞生的经典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中,哪吒一出生就被父亲视作“不详”, 举剑就要将他劈死。



在成长的过程中,哪吒更是屡屡被家庭否定,是亲人眼中的累赘。

最终,万般绝望的哪吒选择了“剔骨还父,割肉还母”。



而在新版《哪吒》中,哪吒却有了截然相反的命运。

他生而为魔,力量惊人,所到之处,皆是鸡飞狗跳,房倒屋塌。平日里踢个毽子,都能让高墙大院秒变断壁残垣。

因此,哪吒虽然想跟同龄人交好,却受尽了冷眼和欺凌。



自暴自弃的哪吒也因此变得更加叛逆、顽劣。

但李靖和殷夫人始终没有放弃哪吒,而是坚定地跟儿子站在一边。

当众人都说哪吒是妖,必须要死时,殷夫人却没有否定和拒绝哪吒,只是像哄着平凡孩子那样抱紧哪吒,告诉他:“不要害怕。”

太乙真人和村民追杀哪吒,要求李靖处死“魔童”时,他毅然为儿子下跪求情:

“李靖家门不幸,日后定会对这个孩子严加管教,一切他的过错,全由我一人承担。”

正是李靖夫妇真心的接纳,让哪吒的魔性逐渐消散,他自愿戴上乾坤圈,甘心在山河社稷图里潜心修行,学着控制脾气。

他们用行动告诉哪吒:

无论你是什么样子,父母都爱你。

你若成仙,父母为你鼓掌;你若是魔,父母陪你变好。



不仅如此,殷夫人也看到了哪吒顽劣之下对陪伴的渴望。

她主动提出和儿子一起踢毽子,哪怕知道儿子力大无穷,自己很可能会受伤也无所谓。

心理学证实过,孩子对母亲最原始的愤怒,比如哪吒对魔童身份的恨意,若能被包容而不是被镇压,就会转化成健康的自我力量。

那些被毽子踢进墙里的无数个瞬间,就是殷夫人在用自己的身体当情绪缓冲垫,重塑哪吒对世界的认知。

就像作家侯瑞鹤曾在书里说的,接纳是对孩子最有效的管教。

当父母以宽广的胸怀,毫无保留地接纳孩子的每一面,无论是闪耀光芒的成就,抑或是满是挫折的失败,孩子便能如同在肥沃土壤中扎根的种子,获得了最坚实的力量。

他们会有足够的底气去面对成长的风雨,有足够的自信去追逐心中的梦想。

在人生的旅途上,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一步一步,走向更好的自己。



第二重:理解

都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面对魔童降世的哪吒,村民对他总是百般防备。

有一回,哪吒遇到一个被海夜叉掳走的小女孩。

他几番追赶,拼命与海妖厮杀,好不容易救下小女孩,却无一人相信他的善意,甚至还被村民误解成抓女童的妖怪。



为此,哪吒心灰意冷,故意说了很多气话。

但殷夫人却始终相信他、理解他:“你压根儿就没想伤害百姓,对吧?你就是气他们误会你。”

哪吒听后,表面上不动声色,转过身,泪水却夺眶而出。

随后的几天里,李靖和殷夫人四处调查,最后发现了海妖残存的黏液。

李氏夫妇一道向哪吒细细解释海夜叉的身份、习性、攻击方法,向哪吒表明了态度:我们相信你。

被理解的哪吒重振旗鼓,走出怨恨,回归善良。

还记得心理学上的“贴标签”效应吗?

当一个人被贴上一种标签后,他就会做出相应的自我印象管理,最终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一致。

因此,正向标签永远比贬低责骂更有力量。

想要孩子变好,最好的做法,一定不是用怀疑和否定打压现在,而是用理解和信任展望未来。

这让我想起旅游博主房琪的故事。

在房琪的第一本书《真希望你也喜欢自己》中,详细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二战高考最后上岸三本院校、辞去央视“铁饭碗”后,又转战自媒体,最后成为拥有千万级粉丝的旅游博主。

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房琪无疑是幸运的。

但回溯她的过去,就会发现,这份幸运其实离不开母亲的理解和支持。

高考落榜后,房琪也曾一度陷入迷茫。

别人都劝房琪认命,但母亲却始终理解女儿的梦想,支持女儿复读。

为了陪女儿参加艺考,母亲摇摇晃晃坐了35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带女儿一起踏入中国传媒大学的校门。

而房琪,也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

虽然最后,房琪因为文化课差9分与中传失之交臂。

但母亲的爱和理解,却塑造了房琪坚韧不屈的品质:

“我叫房琪,不放弃。”

也正是凭借这股韧劲,后来的房琪才能一路乘风破浪,和这个世界死磕到底。



作家鲁迅曾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若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成见,足以毁掉任何一个本来优秀的孩子。

而父母发自内心的理解,却能够帮助孩子逆天改命,创造奇迹。



第三重:引导

无论哪吒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叛逆,但其实他的内心一直因魔丸的身份而备受煎熬。

所以,当他要和崇拜已久的哥哥们见面时,哪怕非常期待,却依旧选择了让敖丙上身代他相见。

所以,当母亲即将死亡时,他才会嚎啕大哭着道歉:“我没用,我好没用,我生来就是魔,让你们受苦,连累你们……”

为此,殷夫人早早洞悉了儿子的内心,一次次地引导他:“人心都是肉长的,若你待百姓如亲人,他们又岂会把你当妖怪。”

一次次地拥抱他:“和你度过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也从未在乎过你是仙是魔……”

最终,哪吒能逆天改命,也不是因为天生神力,而是殷夫人用1460个日夜告诉他:

不管你是什么样子,你都是娘最骄傲最爱的宝贝。

正如梁启超所说,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教子要有方,爱子要有道。

我最近正在重温一部纪录片《零零后》,里面有个跟哪吒不相上下的“小魔头”。

5岁男孩池亦洋,在幼儿园里,经常欺负同学,动不动就威胁说要把别人“打成肉泥”;

老师管教他,他却大声顶嘴,争论不过就大喊“混蛋,我走了”。

直到他遇上了园长李跃儿,李跃儿发现池亦洋虽然调皮、霸道,但他说话、做事总有一种让其他孩子信服的魅力。

于是,在园长的引导下,池亦洋不再欺负同学,而是主动调解小朋友之间的矛盾。

同时,池亦洋的父母也开始学着园长的样子,观察孩子、理解孩子,最终,帮助孩子。

就这样,他们发现池亦洋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在运动方面很有天赋,父母说:“多给他(池亦洋)几次机会,然后让他体验呗,让他自己从里头选。”

池亦洋也在一次次尝试中,爱上了橄榄球。

在15岁的时候,池亦洋就因为成绩优异进入了国家队,还代表中国参加了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

这一刻,观众才理解了《零零后》的导演张同道的一段话:

“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我们的教育中最缺乏的一环就是‘观察孩子’。

如果我们都能清楚地了解到孩子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身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发现这些前因后果,那么一定会找到正确的引导方法。”

父母的耐心引导,是孩子成长中不可获取的养分。

特别是当孩子犯错时,只有当父母以更高的视角审视问题,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才能打破固有的思维枷锁,照亮孩子前方的道路。





作家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养育》一书中写道:

“接纳,是如其所是地看到孩子,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看完《哪吒》后我才懂得,所有教育的难题,答案就藏在母亲那个没有退缩的拥抱里。

真正的治愈,从不是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先接住他最不够好的模样。

在所有人放弃他时,坚定地给予他最后一份托底。

毕竟,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接纳、理解和引导铸造一个温暖的港湾,让孩子在这里修补成长的羽翼,最终在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

点个赞吧,愿我们的孩子在竖起尖刺时都能获得一个“殷夫人式”的拥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