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谦代表:
完善中小学志愿服务,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李沧区新联会会长、快乐沙爱心帮扶中心负责人林风谦代表看来,中小学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实践育人的有效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当前中小学志愿服务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协同育人方面的作用。
林风谦建议,一方面应构建系统科学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结合学校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社会需求,设计多样化、层次化的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学校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志愿服务活动,拓宽学生的参与渠道和服务领域。
另一方面,应强化家校社协同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家校社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充分发挥家长的职业优势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机会。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机构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
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制定多元化、全面化的志愿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参与次数和时长,更要注重对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培养等方面的评价。
魏名君委员:
深化体教融合,推进中小学生体质提升
近年来,青岛市学生体测数据整体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学生体质逐年稳步增强,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指标逐年得到改善和提升。
“成绩虽然显著,但尚存在体测成绩达标率高,优良率相比较低的情况,也存在个别项目方面的短板。”山东英吉多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裁魏名君委员,个人调研和从事体育产业近20年,对于提升岛城中小学生体质,提出自己的建议。
“体育项目进校园,不仅能增添亮色还能体现特色。”魏名君建议借鉴全国优秀的体教融合实践案例,将一些融合较好的中小学足球、排球和游泳等项目优秀案例,以及棒垒球、艺术体操、攀岩等新兴运动项目优秀案例,大力向本市学校宣传、推广。让更多达到准入条件的专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专业运动队走进学校,培养学生更好地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拟定各种政策,鼓励学校用体育激励青少年学生顽强拼搏,争取优异运动成绩;同时,让孩子们在这种精神激励下,提升学习成绩,成为双优人才。
魏名君还建议青岛市在继续做好校园足球比赛基础上,推动学校与更多体育赛事融合;在做好学校独立办赛的同时,推进市、区、校联动合作办赛。逐步提升办赛数量、办赛规模和参赛人数。
“学校体育活动改革及师生对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不断提升。”魏名君提到,部分“度身订造”的青少年运动器材进校园项目已进行试点,并已取得满意成效,希望有更多学生可以用到。
刘欣梅委员:
持续加强驻青高校优势学科建设
青岛作为山东省的重要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包括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高校。
“这些高校在海洋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刘欣梅委员表示,目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持续加强驻青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使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支撑产业发展、助推科技创新,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为进一步发挥驻青高校的学科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刘欣梅委员建议加强政府与高校的联动,优化政策支持,设立“青岛市驻青高校优势学科专项支持计划”,对海洋科技、化学工程与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点学科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此外,建议设立“青岛市高校-企业联合实验室”“青岛市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设立“青岛高校高端人才引进计划”,通过提高薪酬待遇、提供住房保障、优化科研环境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顶尖学者来青工作。在驻青高校内推动学科交叉研究,鼓励人工智能与海洋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与新能源材料等学科融合,形成新的增长点。支持驻青高校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推动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
延伸>>
青岛教育“课间15分钟”出圈背后
2024年,青岛教育最出圈的莫过于“课间15分钟”。
2024年1月起,李沧区在全区小学范围内常态化开展“课间15分钟”,将传统的课间10分钟活动时间延长到15分钟。创设非遗项目、新兴体育、智力游戏、地面小游戏等丰富多元的课间活动,聚焦学生多样化需求。课间15分钟,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社交、活动、休整,学生体质明显提升,近视率下降显著。相关做法得到众多央媒关注并报道,引发巨大反响。
课间多出5分钟看起来是小事,但却是青岛市大抓学生体质的必然。2023年青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优良率两项关键指标高居全省第一。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连续3年下降。
“课间15分钟”出圈的背后,也是青岛近年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
近年来,青岛聚焦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主动适应人口变化,前瞻布局教育资源,实施新校高位发展、初中强校提质等行动,构建起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的发展格局。一大批惠民之举让教育的民生底色更鲜明了——近三年新建改扩建学校228所,增加学位约19.73万个,全面保障了入学高峰期小学新生的顺利入学;实施幼儿园长幼随学政策,全力推动有条件的265所幼儿园开设托班,提供托位超过1万个,招收幼儿3600余人……一批新建学校投入使用。
2025年,青岛将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加快建设青岛二中东校区、青岛五十八中北校区,启动科技高中建设,争创一批省级特色高中和特色学科基地校。优化集团化办学布局,全市薄弱义务教育学校100%纳入集团化办学,县域公办普通高中100%纳入结对帮扶。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十五年一贯制办学,全市特殊教育学校100%达到省办学质量要求。优化全市职业院校空间和专业布局,统筹青岛职教园一期入驻办学,推进职教园二期、三期工程建设,推动全市中职基本办学条件100%达标。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雪莲 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