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真代表

打造全国康养示范城市,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报告原文:

布局发展康复机器人、远程康复等产业,加快打造“中国康湾”。

深入推进健康青岛建设。加快市立医院东院区三期、市中心医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建成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二期、青岛西海岸新区肿瘤医院。

健康事业关乎民生福祉。作为一名在医疗领域深耕30余年的市人大代表,青岛市肿瘤防治研究院院长、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肿瘤中心主任马学真代表听完报告,感触颇深。“这是一个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站位高、谋全局、把大势、落点实,充分体现了青岛市‘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我想也会让广大市民更有获得感和安全感。”

“积极打造‘中国康湾’”“加快打造‘中国康湾’”,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不仅是马学真代表一直关注的领域,也是去年他曾提出的相关建议。他表示,“中国康湾(健康海湾)”建设,建立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康湾新兴产业区,能助推青岛高新区,并辐射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战略部署得到市、区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将为健康青岛、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马学真代表认为,青岛市作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完善的医疗体系以及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具备打造全国康养示范城市的独特优势。“接下来,青岛市亟需以康养事业为抓手,构建覆盖‘防筛诊治康’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多维度呵护的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康湾’落地。”

此外,马学真代表还提出,青岛市作为计划单列城市、东部沿海重要城市、副省级城市,并多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重大疾病的防控至关重要。今年,他也带来了相关建议,包括“市、区、社区多层次康养中心建设与融合发展”“扶持基因与细胞治疗”等。

铁流代表

用文化涵养乡村,用旅游带动发展


报告原文:

加大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民宿经济、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作为今年青岛市要重点做好的十个方面工作之一,被摆在了重要位置之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并从提质增效、富民增收、城乡融合等多维度进行工作部署。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铁流代表长期在乡村调研,对乡村振兴颇有感触,“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兴国家就会稳定。”

铁流代表说,乡村致富离不开乡村旅游。现在很多城市旅游资源、客流都在向农村转移,这是发展趋势,也是我们今后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做好乡村振兴,也要做好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他认为,在很多乡村振兴项目做得好的农村,可以做一些旅游项目,让产业发展和旅游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乡村振兴,这样才能让乡村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

而要发展乡村旅游业,农村有很多资源可以挖掘。铁流代表认为,农村的民俗、历史等文化资源都很丰富,要下大力气挖掘,还要培育好乡村的当代文化。只有用文化来涵养农村,用文化来带动旅游,乡村旅游这篇文章才能很好地做起来。现在很多农村在整理挖掘村志,就是挖掘乡村文化的一种很好的途径。挖掘好是做好乡村旅游乃至乡村振兴的第一步。

要做好乡村振兴、做好乡村旅游这一篇大文章,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好乡村致富的带头人,“这些年青岛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乡村致富带头人。”尤其是做好乡村旅游方面,铁流代表认为,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乡下创业。而我们看到,这些年越来越多年轻的农村青年像候鸟一样回到农村,也正印证了农村也是一片大有所为的土地。

隋俊昌委员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报告原文:

增强海洋科创优势,释放蓝色引擎强劲动能,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全市海洋工作着墨颇多,期望高、目标高,这对我们下一步开展海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九三学社社员、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局长隋俊昌委员说。

作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海岸新区在海洋领域的发展独树一帜。隋俊昌委员介绍,去年西海岸新区在海洋经济发展引领区建设方面再上新台阶,激发出了蓝色经济澎湃动能。而青岛以海洋立市,经过多年积累,海洋经济积厚成势,在资源、区位、科研、人才、产业、港口、生态等诸多方面均具备显著优势。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青岛实施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推动科技优势加快向产业优势转化,海洋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这一数据让人振奋,要实现海洋领域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隋俊昌委员说,要做大做强海洋创新平台,推动崂山实验室、海工院建设,整合各方优质科研资源,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同时,全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创新协同、供应链互通的产业创新生态。加快引育高层次海洋人才,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储备库,全力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海洋科技人才汇聚高地。

隋俊昌委员提到,要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加强海洋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海洋领域重点产业招引目标清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招引对象。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抢占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隋俊昌委员指出,还要充分利用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等重要平台载体,精心打造海洋科技、海洋产业等领域的国际合作高端交流平台,提升青岛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与外部发展空间。

“对于承担着经略海洋战略使命的国家级新区来说,下一步我们将扛牢肩上的责任,通过政策创新推动海洋产业发展,聚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引领区,为全市的海洋经济做出新区贡献。”

李光全委员

作为北方对外开放门户,青岛开放价值将迎来更大突破


报告原文: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上聚力攻坚求实效。加快标志性改革落地见效,厚植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优势。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十分提振信心,回顾了2024年青岛在各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各项改革试点和数据都十分亮眼。”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委员说。

李光全委员说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青岛不仅围绕开放进行了总体部署,还专门就如何提升开放平台能级进行了规划。青岛在上合示范区的综合性改革、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推动海洋经济的集成性改革方面,都是“走在前、挑大梁”“打头阵、当先锋”,必将给全国创造可以复制的经验,也给青岛的两大开放高地明确了突破方向。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了西海岸新区在新一轮开放过程中应该发挥何种作用。这三大开放高地,对全市开放水平起关键性拉动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建强青岛都市圈。李光全委员说,“济青都市圈的双向开放有利于两城之间实现相互协同,彼此借力。”在推动山东打造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可以依托青岛面向世界开放,联通济南打通内陆开放的新通道,最终实现济青双都市圈的开放协同的联动。

“日前,国家中欧班列(济青)集结中心成功获批,济南与青岛将联合建设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这将进一步为济青的协同开放奠定良好的基础。”李光全委员说,同时,山东也可以依托中欧班列、济南与青岛的协作,为打通西向的开放,更好地在沿黄河流域发挥桥头堡、开放龙头的作用,奠定十分关键的基础。

此外,李光全委员还关注到青岛在开放方面的制度性创新,为青岛的三个区域发展和开放带来关键突破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落地青岛”。李光全委员说,它的核心是怎样更好地开放和利用资源,开发和利用市场。青岛也通过利用该试点,更好地整合全国和国际的资源。用好国际与国内两种资源,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最终为青岛在新发展格局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李光全委员提到,2024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了青岛作为北方对外开放门户的功能。之前青岛是山东半岛开放龙头、沿黄河流域开放龙头。从2025年开始,青岛开放的价值和使命将会迎来更大的突破。

“2025年青岛要拉高标杆,自我加压,交出一份更加优质的答卷。也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的,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上聚力攻坚求实效。”李光全委员说,虽然在落实这些改革创新决策的过程中可能有很多挑战,但是我们有坚定无比的信心、社会各方的聚力、攻坚克难的勇气和狠抓落实的能力,必将助力我们攻克这些困难与挑战,最终也会有实实在在的成效来检验发展的成果。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李晓哲 孙兆慧 陈亚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