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假期已经过去,但是春运仍在进行中。学生、务工人员正陆续回宁,南京南站每天依旧人流如织。其中,南京南站“158”雷锋服务站长年为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提供义务服务。“158”谐音“义务帮”,这里的客运员每天奔波于安检处、候车室、站台之间,帮助重点旅客出行。2月6日,现代快报记者跟随南京南站客运员刘丹共同温暖重点旅客的出行路。


日均100多张工单,客运员成了旅客的眼和手

“‘158’在吗?G7153有位视障旅客需要引导出站。”“喂喂喂?有个轮椅需要来拿一下。”“您好,请问改签怎么走?”……2月6日下午,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南京南站“158”雷锋服务站,看到客运员刘丹正在忙碌着。刚放下对讲机,就要拨通电话,“我们每天都会收到上百条重点旅客的预约工单,需要一一打电话核对,确定他们的需求。”刘丹给记者展示了电脑中的工单。

“15:23我们需要送一位视障旅客智先生进站上车。”刘丹说,现在智先生已经被她引导进站,坐在重点旅客候车室等待了。智先生今年46岁,从河南老家至常州推拿店工作,在南京南站进行中转。“多亏有他们,不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很不方便。”智先生说。


刘丹让智先生将右手搭在她的肩膀上,记者拿起了行李箱。刘丹熟练地牵引着智先生到达站台,并与他寒暄起来,耐心叮嘱他注意安全,“这几天气温蛮低的哦,站台上风还是有点大的,注意保暖。”随后,刘丹和记者一起将智先生送上车,并和他说有需要随时呼叫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智先生脸上洋溢着感激的笑容,连连道谢:“谢谢你们呀。”

送完智先生上高铁后,对讲机又响起来:“‘158’有人在吗,有个轮椅需要去拿回来。”刘丹告诉记者,这样紧密的工作节奏在春运期间是常态,春节期间日均达三万步,“忙起来的时候吃饭喝水都顾不上。”一套流程下来,看似简单,实际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尤其是在春运期间客流量大的时候,要记清每一位重点旅客的车次、发车时间、需要的工具设施……登记在本子上。此外,在服务站时,还需接受旅客的问路,帮他们解答一些购票的疑问。

遇见了很多发光的人,今后也会尽己所能帮助他们

“158”谐音是“义务帮”。“158”雷锋服务站始建于1968年南京站建站之初,截至目前,已经有四代人接力专门为老、弱、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提供义务服务。“这是我参加工作的第5个年头。”刘丹说,工作业务也从一开始和人打交道时有点胆怯,到如今能够自如应对各种突发问题。


在工作的这几年中,也遇到了很多令她印象深刻的事。今年除夕,一名27岁的视障旅客乘坐高铁准备回家,“他比我还小一岁,感觉是自己弟弟一样,但在推拿店工作的时间比我还长。”当天中午,刘丹发现他还没吃饭,便盛了十几个水饺给他,“感觉他都要哭了。”

“还有一位视障旅客,是老熟人了,只要我值班,都会和他对接,我还关注了他的社交平台,大家叫他隆哥。”在隆哥发布的短视频中,有给粉丝介绍盲人平常生活的、有教一些推拿技巧的……刘丹一条条翻着,她说,在这些人身上,她看到了坚韧不拔的力量和乐观的心态,在帮助他们的同时,在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刘丹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待每一位重点旅客,都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


记者手记:以专业、高效温暖出行路

在南京南站这个繁忙而充满温情的交通枢纽中,“158”雷锋服务站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旅客的出行之路,传递着温暖与关怀。当天,我体验了“158”雷锋服务站客运员刘丹的日常工作,感受到了她如何用爱心与专业,为重点旅客铺就一条顺畅、温馨的出行路。

服务站内,轮椅、担架、急救箱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摆放得井井有条,随时准备为需要帮助的旅客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在刘丹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将一名视障旅客成功送上了高铁。看似简单,实际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尤其是在客流量大的时候,要记清旅客们的车次、发车时间、需要的工具……安检处、候车室、站台三点来回奔波,两趟下来,我已经气喘吁吁。

除为旅客提供必要的协助外,刘丹和班组同事们还是“高铁百科”,耐心解答旅客们的各种疑问,提供实用的出行建议,刘丹和同事们用专业知识与无私奉献,为旅客构建了一个安全、便捷、温馨的出行环境。

通过此次深入体验,我理解了南京南站“158”雷锋服务站对于重点旅客的重要意义。 “158”的工作人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内涵,他们是旅客回家路上的守护者,更是春运中温暖人心的力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尹翼星/文 刘畅/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