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挺进大别山的话题一直都被人津津乐道,毕竟刘邓大军当时执行这个命令可是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差点就全军覆没了,不过这也让人疑惑,刘邓大军总数可是42万,然而在从大别山转出后,却只有5.8万人,这就让不少人觉得中野元气大伤了,没有将敌人消灭多少,自己却搞成了残兵败将。那么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刘邓大军陷入困境的时候,到底是谁提供的帮助呢?


其实就中野的这42万大军并不全是野战军部队,还包括了军区部队,而野战军部队总数不过28万,包括十个纵队还有直属部队。军区部队总数是14万,这其中还有军分区的部队,并且军区部队的作战能力都是一个兵团,属于基础兵力,虽然后来徐向前发展起来了三个纵队,可是他们的作战能力依旧不及野战部队。

1947年7月,刘邓首长带着的部队只有四个纵队,至于从大别山转出的剩余部队也都是来自这四个纵队的。换句话说参与这个任务的野战部队总数是12.4万,减员总数应该是6.54万人。不过这六万多人也没有都被敌人消灭,有不少直接转为了大别山军区部队,只是到底有多少人成为军区中的一员,没有资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由于当时的情况太紧急了,在刘伯承指挥部队前进的过程中遭到胡链部队得袭击,差点就被一锅端了。行军到了豫西时,又遭受土匪的袭击,所以部队编制被打乱也就在情理之中,毕竟危急时刻谁还顾得了去统计数据呢?

就说淮海战役的时候,中野在将黄维兵团给包围的时候,一时间还难以将其吞下,可是华野就不一样了,直接打掉了敌人的三个精锐部队,如此大的差别可不能只看表面的人员少,军事装备不足。而是需要深入考虑,中野与中原军区可是有不少练兵,指挥部队的高手,他们为啥就不能够给中野进行兵员上的补充呢?


首先就是为啥没有对中野进行兵员的补充呢?当时刘伯承带着四个纵队向大别山而去的同时,陈赓也带着两个纵队向豫西而去,这是要配合刘邓大军在中原地区的作战,陈赓领导着两个纵队与一个军,只有两个纵队与刘伯承的部队在豫西汇合,而另外的那个军就编到了陕南军区。

而王炳坤也曾带着一个纵队在中原周边作战,在淮海战役的时候这支纵队是受华野指挥的,在将黄百韬兵团歼灭后,该纵队这才回到中野的编制中。因此在中野参加淮海战役的时候,总兵力不过14万,可是华野的兵力是36万。


这就看出中野的部队在从大别山转出就元气大伤还没有进行补充,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邓首长却还将两个纵队编入了军区部队中,这也是为部队的发展而考虑。另外就是中野的后勤补给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因为没有根据地作为倚仗,就很难给予兵员补充,部队想要恢复实力就难上加难了,而刘邓首长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才会将自己的兵力抽一些去军区帮助根据地的建设。虽然刘邓大军在执行那个任务的时候,曾经丢掉了不少的大型武器,可是军区也好不到哪去,毕竟根据地的建设不仅需要人手,也需要资源,另外还要抵御敌人的进攻,这些困难都让军区建设变得更加困难了。


在知道中野的困难后,中央也派出了邓子恢来负责军区建设的相关工作,不过就算是他再有能力,面对这些困难也不能立刻解决,可是战事却不等人,中野在没有恢复的情况下,就被投入到了战场上,好在邓子恢在军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动群众为中野的后勤提供保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