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是古代诗人赞美牡丹花高贵大气,堪称国色的诗句,自古以来,牡丹就被人们称为“国花”,甚至只有地位尊荣的皇后才能簪此花。



2024年6月1日,中国青年网报道,在西藏的林芝县,一种明媚娇艳的牡丹花正在争相开放。



上千人聚集在一起观赏它盛开时的美丽,明艳大气的黄色让人眼前一亮,大片的花瓣毫无杂色,纯洁高贵,让人看了就心生欢喜,忍不住靠近。

但是这牡丹可轻易采摘不得,它的“重现”极为不易,在被发现的近百年时间里一直被错认,正名之后也一直处于极危状态。



一位80多岁的专家为了能够重新找到它,甚至不惜爬上了海拔5000多米的喜马拉雅山,在众位专家的珙桐努力之下,人们这才能再次见到它们盛开时的美丽景象。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牡丹花呢?它的发现又是怎样的一段曲折历史呢?



«【·发现百年不知其真身份·】»

这是一种十分珍贵的牡丹花,它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名叫,叫做大花黄牡丹,然而这个“身份”,它足足等待了近百年的时间。

1904年,人们第一次认识到了大花黄牡丹,但是却没有给予它足够的关注,甚至还把它错认成了滇牡丹的一个变种。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人们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然而观念一旦形成就很少有人会想着这会不会有错。

1936年,英国的两名植物学家在西藏见到了这些珍贵的大花黄牡丹,大花黄牡丹明艳美丽的外表迅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这样美丽的植物是园林园艺中绝佳的选择,于是他们二人曾多次将大花黄牡丹引种到国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它,欣赏它,但是却始终不知其真实身份。

一直到了1951年,英国另外两位植物学家对这个物种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不过却依旧没有识破它的真身。



1953年,他们将其描述为了黄牡丹的一个变种,植物本身也会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在植株形状上产生一些差异。

因此英国专家们再将大花黄牡丹与黄牡丹混淆在一起的时候也并没有人发现有什么不妥,真正的大花黄牡丹的标本就混在这些专家所取的标本之中,但是却无人识得。



难道大花黄牡丹就要被就此埋没了吗?

«【·初识身份已是极危·】»

最终还是有人识得了它的与众不同,这位“火眼金睛”的人正式中国的植物学专家洪德元。



1996年,洪德元在藏东南进行考察的时候,偶然之间发现了大花黄牡丹的特殊性,在第二年他就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详细地介绍了大花黄牡丹与黄牡丹的区别。

二者虽然在外形和颜色上极为相似,但是在一些关键的性状上却有着细微的不同,首先是它们的心皮数的不同。



心皮是植物的一种器官,属于是一种变态的叶,这是被子植物在长期进化的产物,大花黄牡丹只有1到2枚,而黄牡丹却有5枚。

并且它们的繁殖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大花黄牡丹只能通过种子来繁殖,而黄牡丹却可以营养繁殖。



洪德元对于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做出了十分详实且有理有据的证明,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到大花黄牡丹的不同之处。

后来李嘉珏教授在实验的基础上又对它们二者的细胞和生化方面进行了分析,更加支持了洪德元的观点,这时才首次出现了“大花黄牡丹”这个名字。



1998年,又有中国的专家对大花黄牡丹与已经发现的牡丹品种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亲缘关系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并不亲近。

大花黄牡丹要更加原始,它是国内起源最早的一种牡丹,人们还形象地把它称为“牡丹长子”。



自此大花黄牡丹才摆脱了黄牡丹变种这个身份,成为了一个新种,并且有了自己的名字,大花黄牡丹。

虽然大花黄牡丹得以正名,但是彼时它的种群情况已经非常危急,在它被埋没的这近百年时间里,它已经遭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那么大花黄牡丹又要如何生存下去,重新焕发生机呢?

«——【·重获新生·】——»

大花黄牡丹的分布区域十分狭窄,只在青藏高原上能够找到它们的身影,主要分布在西藏的林芝县和山南市等地,海拔在2900米左右的疏林与灌丛之中。



它们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4500万年前青藏高原形成之初,它们侥幸生存了下来,逐渐演化,适应了当地高寒气候。

与一般牡丹相比,它们的植株生长得十分高大,种子也同样很大,成为了高原之上不可多得的一抹亮色。



但是在后来气候逐渐回暖,已经适应高寒的它们再难向周边地区扩散,只能局限在这一方小天地里。

当地人对这种牡丹花也很熟悉,但也并不止其身份,一位护林员还表示很多小时候很多小孩子还会专门去摘它们的花蕊吃,甜丝丝的。



还有一些人们也会把它们当成是一种药材,挖了去买。

再加上一些小动物采食大花黄牡丹的种子等,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它们逐渐陷入了“极危”。



现在人们想要重新找到它们,并让它们的种群重新壮大起来也绝非一件易事,野生种群稀少是一方面。

2017年,已经80岁的洪德元为了寻找野生的大花黄牡丹,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选择了攀爬海波5000多米的喜马拉雅山。



另一方面,大花黄牡丹自身的自然繁殖能力很弱,种子数量少,萌发率也很低,自然环境下幼苗要生长七八年才能开花。

西藏米林县对这一特有珍稀物种也十分关注,在2015年就开始了普查,并且将发现的野生种群全部就地保护起来,建立围栏,避免人为采摘和小动物啃食。



另外人们也在积极研究人工繁殖技术,进行野外引种,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这一野牡丹的优质种质资源才得以保存下来。。

现在在林芝等地,每年都有很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想要在五月的夏天一睹大花黄牡丹盛开的芳容,见证这千万年以前的美丽姿容。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大花黄牡丹,被它的明艳大气所惊艳,越来越多的濒危植物也能像大花黄牡丹一样重现人前。

参考:

人民资讯《抢救大花黄牡丹》,2022-5-30
湖南省林业局《大花黄牡丹,幽谷奇花自然珍宝》,2019-10-8
人民画报社《美丽家园——不可思议的中国珍稀植物》,2019-5-8
中国青年网《西藏米林:珍稀大花黄牡丹绽放“花谷药洲”》,2024-6-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