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会跑的救生圈”中感知科技创新
据央视新闻报道,春节假期,海南万宁蓝天救援队队长在日月湾岸边的瞭望塔巡逻时,发现3名游客落水遇险,随即通过无人机传回现场画面和数据,并出动U型水上机器人前往游客遇险区域,在一位冲浪教练的配合下,最终将3人救起。在此次救援中,U型水上机器人(被称为“会跑的救生圈”)立了大功。
水上机器人其实并不稀奇,早在五六年前就已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而在此次救援任务中“会跑的救生圈”的出色表现,则鲜明地体现了科技创新与人类智慧的深度结合,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事实上,就在同一时间段,春晚舞台上,一排排机器人身着东北大花袄、扭着欢乐的秧歌,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在泰山景区,登山助力机器人首次试用,有效减轻游客的双腿负担。可以看到,机器人的应用已经深入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领域,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统印象中,机器人往往被描述为工厂生产线上的“机械手”“操作工”,从事着重复单调的工作,与人类的生活保持着一定距离。然而,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救援现场到春晚舞台,再到山川景点,机器人正以多元化的角色和形象,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机器人在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何确保它们的安全性、可靠性?如何避免它们对人类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推动机器人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解决。就比如参与此次水上救援的机器人,是经过此前五六次的训练、磨合、调试,才顺利完成了这次救援任务。
从“会跑的救生圈”成功救人,到扭秧歌机器人带来的欢乐,我们看到了机器人在未来社会中的更多可能性。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机械设备,而是能够与人类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智能伙伴。未来,期待着技术的进步能够推动机器人在更多领域拓展,为我们带来更多便利与惊喜。(魏赛男)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