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上世纪70年代,中国正处于对自然探索的热潮之中,众多科研工作者深入山林,探寻那些尚未被人类知晓的物种奥秘。

上世纪的70年代,植物学家刘玉壶带队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小桥沟进行野外植物考察。



这里不仅有着连绵的山,还有着比较高的植覆盖率,很多珍稀物种都会在此“避难”。

刘玉壶在植物研究领域经验丰富,对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当他在山林中穿梭时,一株与众不同的树木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株树树干挺拔通直,有40米左右那么高,树冠形状极为奇特,呈伞状展开,犹如古代帝王出行时的华盖。

它的嫩叶泛着淡淡的白色,像是被大自然轻轻涂抹了一层薄霜,年纪比较大的叶子就是翠绿色的了。



凭借多年的研究经验,刘玉壶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从未被记载的新物种。

他小心翼翼地对这株树进行了初步观察,记录下它的形态特征,但由于当时缺乏足够的资料和研究条件,无法立即确定其种类。



第二年,刘玉壶再次来到小桥沟,这次他不仅找到了之前发现的那株树,还惊喜地在周边发现了5株同样特征的树木。

成功采集到标本之后,刘玉壶对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通过与大量已有的植物资料进行比对,他发现这种树的特征与以往已知的木兰科植物都有所不同,它具有独特的花被片数量、排列方式以及果实形态。

经过反复的分析和论证,刘玉壶确定这是木兰科的一个新属新种,并将其命名为 “华盖木”,这个名字形象地描绘了它如华盖般的树冠。



然而,后续的野外调查却发现,这种珍稀的树木数量极为稀少,仅仅发现了这6株,这意味着华盖木从被发现的那一刻起,就面临着极度濒危的严峻状况。

由于其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极少,华盖木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任何自然因素或人为干扰都可能对其种群造成致命的打击。



在刘玉壶发现华盖木之后,人们对于这种珍稀植物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尤其是它在野外的真实生存状况以及潜在的分布范围,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

为了彻底摸清华盖木的底数,2001年起,时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孙卫邦,毅然决然地带领团队踏上了长达10多年的野外调查之旅。



他们的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滇东南地区,这里拥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是许多珍稀

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华盖木可能的分布区域。

但由于华盖木数量稀少,且分布极为分散,要在茫茫林海中找到它们,无疑是大海捞针。



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依靠当地村民提供的线索。而村民们听说有人在寻找一种树冠长得像华盖的树木,也会帮着找。

但这种树的数量确实是太少了,所以每次有村民过来报告,他们总是失望而归。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卫邦团队还真零零星星地发现了一些华盖木。



但对于研究华盖木来说,仅仅找到植株是远远不够的,花朵对于木兰科植物的分类研究至关重要,他们还需要观察华盖木的开花过程。

但想要看到华盖木开花,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头一年,他满怀期待地赶到发现华盖木的地方,却只看到了枯萎凋零的落花。





但他没有放弃,第二年,听说华盖木即将开花,他一大早便和团队成员赶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的深山。

华盖木的枝条很高,他们只能让当地的村民帮忙采下来一些,但此时的花朵还没有开,所以孙卫邦就得到了花蕾。



为了不让花蕾枯萎掉,孙卫邦灵机一动,找来白糖兑入清水,将花蕾浸泡其中。

令人惊喜的是,就花了大概一顿饭的时间,插在水中的花就开了。

此前文献记载这种树会开粉红色的话,但孙卫邦看到的却是白色。



他迅速拿起相机,拍下了这珍贵的一刻,这张照片也成为后来研究华盖木的重要参考资料。

而且他发现这些野生的植株都分布在一些比较零散的地方,并不是集中成片分布,最后大家也就勉强找到52棵野生树。

那么华盖木为什么这么少呢?



«—【·为何数量这么少?·】—»

华盖木隶属于木兰科厚壁木属,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也是木兰科中最古老的单属种植物之一。

它在地球上有着漫长的生活史,早在1.4亿年前就出现了。

从外观上看,华盖木是一种常绿大乔木,身姿极为挺拔,成年的华盖木可高达40米,胸径能达到 1.2 米。



干基部微微具有板根,这些板根如同坚实的基座,为华盖木高耸的身躯提供了稳固的支撑,使其能够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华盖木对于生长环境极为挑剔,仅分布于中国云南省的金平、马关、西畴等县的沟谷、坡地的常绿阔叶林中。



这里的土壤中含盐量低,但营养丰富,为华盖木的根系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使其能够茁壮成长。

华盖木数量稀少,濒临灭绝,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这其中既包含其自身繁殖特性的限制,也有生长环境的严苛要求以及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

从自身繁殖能力来看,华盖木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



它的种子具有特殊的生理特性,极易脱水失活,这使得种子在自然环境中很难长时间保持活力,为繁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而且,种子的萌发过程也困难重重,需要特定的温度、湿度和土壤条件等,稍有不适就难以发芽。



在开花结果方面,华盖木的结实率极低,隔 1 至 2 年才开花一次,花期一般仅为十天左右,且花枝不多。

其花朵硕大,花色艳丽且香气浓郁,这本是植物吸引昆虫授粉的优势,但对于华盖木来说却成了劣势。



开花时,它独特的芳香气味经常会引来一些昆虫,但这些昆虫会吃掉雌蕊群,这就导致能够成功发育成熟的种子数量极少。

即使有少数种子成熟,其外皮含油量高,也不易发芽,使得自然繁殖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华盖木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这也是限制其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面对华盖木濒危的严峻形势,人工繁殖成为了拯救这一珍稀物种的关键手段。

相关领域的专家经过数年的时间,不仅解决了华盖木种子萌发率比较低的问题,还解决了幼苗生长期脆弱的问题。



华盖木的生长周期长,从种子萌发到植株开花结果,需要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但是大家都没有因此放弃。

经过多年的努力,科研人员也逐渐掌握了一些华盖木的人工繁殖技术。

从 1983 年开始,昆明植物园等机构便积极开展对华盖木的引种栽培和迁地保护工作。



=他们精心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为华盖木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经过30多年的精心养护,在2013年的3月,昆明植物园内最早引种来的一株华盖木终于迎来了首次花开。



如今,昆明植物园内已经拥有70多株不同年龄段的华盖木,这些华盖木都是科研人员们辛勤付出的结晶。

2007 年,一些研究单位正式启动了 “华盖木回归自然拯救保护项目”。



这一项目的核心目标是将人工繁育的华盖木幼苗回归定植到它们的原生地,让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繁衍,恢复自然种群。

目前,在华盖木自然分布区的 11 个地点,已经有1.5万余株不同苗龄的华盖木先后回归原生地。

这些回归的华盖木在科研人员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长。



它们不仅为原生地的生态系统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华盖木种群的恢复和壮大带来了新的希望。

从最初发现时仅有的 6 株,到如今野外移栽 1.5 万余株,华盖木的保护成果令人瞩目。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华盖木这一珍稀物种一定能够在大自然中茁壮成长,实现种群的自然更新和繁衍。

它将继续见证地球的变迁,为生物多样性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
人民日报《华盖木在抢救性保护中迎来新生》2021-10-1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