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你们根本不懂!” 这句话,相信很多父母都不陌生。它像一根刺,扎在心里,有点疼,又有点无奈。

前几天,一位母亲在咨询室里红着眼眶问我:“老师,你说现在孩子怎么就这么难沟通?我辛辛苦苦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可她呢?一句‘你不懂’,就把我所有的付出都否定了。难道真的是我们做父母的错了吗?”

这位母亲的困惑,我相信也是很多中国式家长的缩影。 我们这一代父母,大多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吃过苦,受过累,努力打拼才有了今天的生活。我们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去教育孩子,希望他们少走弯路,未来能过得更好。 可孩子们呢? 他们出生在物质相对丰盈的时代,信息爆炸,选择多元,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价值观, 父母眼中的“为你好”,在他们看来,或许是束缚,是唠叨,是“你不懂我”。

“你不懂”,这三个字,背后藏着的,其实是代际之间,那道越来越厚的“体谅墙”。

这堵墙,并非一日建成。它是由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由我们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以及亲子沟通中那些不经意间的“错位”共同垒砌而成。



代的车轮,碾压出的“理解鸿沟”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父母辈的 “过来人”经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 有时候真的会显得“水土不服”。

就像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挺扎心的段子: 爷爷奶奶教孙子要节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父母教孩子要努力,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结果孩子反问一句:“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用得着这么苦哈哈的吗?”

一句反问,看似“不懂事”,实则也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巨大鸿沟。 我们父母那辈, “苦”是生活的底色, “奋斗”是唯一的出路。 而现在的孩子, 他们成长在一个相对多元,选择丰富的社会, “成功”的定义不再单一, “幸福”的模式也更加多样。

你跟他说 “吃苦”, 他跟你谈 “兴趣”; 你跟他讲 “奋斗”, 他跟你聊 “躺平”。 不是孩子变 “坏”了, 而是时代变了, 他们所处的环境, 所接受的信息, 都和我们当年截然不同了。

这种时代差异带来的认知偏差, 就像横亘在亲子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 让 “体谅” 二字, 变得格外艰难。



我以为的好”, 可能并不是你想要的

很多时候, 父母的 “不容易”, 孩子不是看不到, 而是他们理解的 “不容易”, 和父母所期待的 “体谅”, 并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我曾经遇到一个案例, 一位父亲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常年在外奔波, 早出晚归, 省吃俭用。 他觉得自己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 希望孩子能体谅他的辛苦, 好好学习, 将来出人头地。

可孩子呢? 孩子感受到的, 却是父亲的缺席, 是冰冷的家庭, 是无尽的压力。 他渴望的是父母的陪伴, 是情感的交流, 是理解和支持, 而不是用成绩来 “回报” 父母的 “不容易”。

父母以为的 “好”, 有时候, 只是父母 “以为” 的好, 并非孩子真正需要的。这种 “错位” 的付出, 非但无法换来孩子的体谅, 反而可能加剧亲子间的隔阂。

更何况, 我们很多父母, 并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 也不习惯示弱。 我们总是习惯扮演 “强者” 的角色, 把所有的苦和累都藏在心里, 默默扛着。 我们以为孩子 “应该懂”, “长大了就明白了”。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 他们不是我们肚子里的蛔虫, 他们如何能真正体会到父母 “不容易” 背后的酸甜苦辣?



体谅” 不是单向索取, 而是双向奔赴

当然, “体谅” 从来不是单向度的情感勒索,而是一场心与心的双向奔赴。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亲子间“体谅”的缺失,归咎于所谓的“代沟”。 时代的车轮固然向前,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结,对理解和被理解的渴望,却是超越时代,深植于我们心底的共通人性。

或许, 孩子难以体谅父母, 除了时代背景的客观因素, 更深层的原因, 也藏在我们为人父母的方式之中。心理学家科胡特曾提出“自体客体”的概念, 孩子最初的自体感, 自我价值感, 都来源于父母的共情性回应。当父母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 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时, 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见,被珍视的。 反之, 如果父母长期以 “应该”、“必须” 的姿态, 去要求孩子 “懂事”, 却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情感体验, 那么, 孩子的心门, 自然也会慢慢关闭。

我们常常说 “理解万岁”, 但在家庭教育中, “理解” 首先应该是一份来自父母的礼物。与其站在高处, 期待孩子 “体谅” 我们 “不容易”, 不如先蹲下来, 尝试去理解孩子 “为什么不体谅”。 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 理解他们的内心渴望, 理解他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所面临的迷茫与挑战。

当我们愿意放下父母的 “权威”, 以一颗平等而柔软的心, 去靠近孩子, 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或许会发现, 那堵所谓的 “体谅墙”, 并非坚不可摧。真正的理解, 不是要求孩子单方面地 “懂事”, 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间, 一场温柔而深刻的 “情感共鸣”。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体谅” 便会如春风化雨般, 自然而然地发生。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但愿每一位父母, 也能保有这份 “少年心气”, 去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 去体谅孩子内心的 “小情绪”, 在彼此理解中, 重塑亲子关系, 也重拾那份被岁月尘封的, 最初的爱与温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