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黎兜兜


来源 | 不山大叔

ID | ouba798

“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恐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张爱玲的这句话是当下不少年轻人的想法。

时代不同了,老一辈眼中的生儿育女是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

现在的年轻人觉醒了,由于饱尝过资源匮乏的苦,所以不想孩子走自己曾经的路。

但无论如何,父母之为子,则为之计深远。


哪怕是再底层的普通人,依然是呕心沥血尽全力为孩子的未来铺路。

所以我们常看到一种现象;

当下的普通人,会拼命富养孩子。

包括不限于砸重金上昂贵的辅导班;不让孩子做家务,把学习搞好就行等等。

为此还出现了许多荒诞可叹的现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成为鸡娃市场里的韭菜。


譬如,臭名昭著的名媛培训班其实有人从娃娃就抓起,学习贵族孩子社交礼仪;早教机构连夜圈钱跑路;每年寒暑假,带孩子“旅游看世界”都是父母们参与度很高的话题。

就拿旅游这事来说,兜兜之前刷到一篇相关内容:

帖子留言区不少妈妈既觉得要给孩子更好的机会去社交是长见识,看世界;与此同时,又为夏令营的巨额支出感到焦灼。

不可否认,并非所有父母都有鸡娃不如鸡自己的觉醒和能力;

也不是所有父母鸡娃都是功利性的图个将来有回报。

许多底层父母的富养子女,真是怕孩子将来吃苦。既然不能为未来兜底,那就努力给孩子更好的起跑线。

但大家发现了没?


普通人和富人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似乎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由于自己淋过雨,便生怕孩子吃丁点生活的苦,于是过于注重物质层面去满足子女,忽视了孩子精神成长的需求和认知水平的提升。

让孩子游学,见识世面,本意是想让孩子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欲望也被无限放大。

如果缺乏引导,旅游可能沦为打卡拍照,孩子仅记住“去过”而非“学到什么”。

如果是这种浅层体验,那它的效果是十分局限的。

我讲过很多次富养孩子的内容,富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滋养。

反观富人的富养,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真实能力。

说白了,底层父母的重金旅游行为,本质是对阶层流动焦虑的回应,其混合了教育理想、情感需求与社会身份的压力。


当旅游成为中产及以上家庭的标配时,底层父母可能因担心孩子被贴上“没见识”的标签而跟风消费,以此证明“我们也能给孩子好的”

中式父母太卷了,从小卷到大,从生卷到死。儿时比成绩,成年比成就。

“落后于同龄人”的焦虑裹挟着一代又一代人。

可真正的“长见识”不在于去过多少地方,而在于是否通过体验激发思考、培养独立认知能力。

对于资源有限的家庭,合理规划、善用本地资源与低成本学习方式,同样能助力孩子成长。

不止是旅游这方面,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

兜兜有两个亲朋,都是这种教育模式下活生生的例子。

一位是我的表姐,当年她妈卖了一套房供养她去美国读书;一位是大学室友,他的父亲卖了出租车和营业执照才集齐了英国留学几年的费用。

这两位熟人其实并没有混得风生水起,回国后和我等职场打工人一般。

单从投入的角度来看,这场投资无疑是高风险,低回报的付出。

这么说,并非否定海龟的含金量,而是想表达普通父母对鸡娃改变命运有太多滤镜。

孤注一掷去搏一搏,对没有家底的人风险太高了。

最后关于“富养孩子”,我有几点建议给人父人母们,希望对大家有新的启发:

第一、警惕“被匮乏感绑架”。

我觉得孩子不会因经济条件普通而自卑,也不会因物质满足过度而骄纵。

对于普通家庭,家长完全可以坦然告诉孩子:“我们买不起这个玩具,但可以一起研究怎么做出来”,将“缺钱”转化为“创造的机会”。

第二、警惕“补偿型溺爱”。

底层父母容易陷入“自己吃苦也要让孩子享福”的陷阱,反而让孩子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形成扭曲的价值观。

第三、对子女的情感响应度>物质给予。

比如及时回应孩子的情绪需求(如考试失利时共情而非指责),其实比昂贵的礼物更能建立安全感。

真正的富养,是让孩子在平凡中看见星辰大海。


普通家庭无需模仿中产的“精致养育”,而应聚焦于:


用有限的金钱培养丰沛的精神,


用日常的琐碎锻造独立的人格,


用坦诚的沟通构建牢固的自信。


当孩子拥有内在的充盈感,便是普通人给予的最珍贵的“富养”。

点亮在看,破除“物质=富养”的误区,量力而行。

别让孩子太辛苦,也别让自己太辛苦!

*文章来源:不山大叔(ID:ouba798),发现更大世界,分享新锐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由不山大叔整理发布,版权归属作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