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抗中俄,特别是中国的“东风”系列高超音速导弹,日本抛出了一个“太空侦察+多域拦截”的防御计划。更有意思的是,日本还拉上了美国,签了3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信誓旦旦要“突破技术瓶颈”。可问题是,美国自己的高超音速导弹还没真正服役呢,凭什么相信这对“搭档”能搞出什么大动作?

1. 高超音速导弹威胁,日本为何焦虑?

先从根本原因说起。高超音速导弹,为什么让日本这么头疼?这类武器的最大特点就是“快”和“灵活”。速度超过5马赫,几分钟内就能命中目标;而且飞行轨迹并不固定,传统的防御系统很难提前捕捉到它的位置。

对于日本这意味着两大问题:一是现有的地面雷达和舰载雷达无法有效应对这些导弹;二是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也失去了“安全感”。日本意识到,如果不尽快升级防御系统,一旦爆发冲突,这些导弹将成为致命威胁。



(金融时报- 2021年,一枚可搭载核弹头的火箭在全球范围内发射,令美国情报部门大吃一惊。)

2. 把战场搬到太空,真的是好主意吗?

面对高超音速导弹的威胁,日本提出了一个看似“高大上”的解决方案:利用太空技术进行侦察。具体日本计划在未来几年内,一种搭载红外传感器的航天器,希望通过太空监视,提前发现高超音速导弹的发射信号。

听上去很有想象力,但实现起来难度不小。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时间非常短,从发射到命中目标可能只有几分钟,而太空侦察系统能否及时捕捉到导弹轨迹,仍是未知数。太空监视需要极高的技术门槛,而日本在这一领域的经验并不多。



3. 无人机计划,为什么没能成为主力?

除了太空侦察,日本还考虑过用无人机进行前沿侦察。无人机的优势在于灵活性高、造价相对低廉,可以在敌方周边长时间巡航。日本甚至在2019年完成了一次红外探测技术的,看上去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问题也很明显:无人机侦察的政治风险太大。如果日本的无人机进入他国领空,很可能引发严重的外交冲突。再加上日本在无人机技术上与中俄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指望无人机扛起侦察任务,显然不太现实。

4. 舰载雷达部署,能弥补短板吗?

在无人机计划受限的情况下,日本开始把目光转向舰载雷达。按照防卫省的设想,这些雷达将被部署在靠近“潜在敌人”的海域,希望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导弹发射信号。

这种近距离侦察的方式也面临很大的风险。舰载雷达虽然可以提高探测精度,但它们本身也容易成为攻击目标。一旦发生冲突,这些雷达系统可能还没发挥作用,就已经被对方摧毁了。



5. 日美合作,真能突破技术瓶颈?

为了弥补自身技术上的短板,日本选择与美国合作。今年,两国签订了一项价值30亿美元的协议,计划共同研发针对高超音速导弹的防御系统。

但现实很骨感。到目前为止,美国自己还没有一款真正服役的高超音速导弹,相关的拦截技术更是刚刚起步。虽然美日双方都试图通过合作来“弯道超车”,但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并不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