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位37年(前246-前210年),至少发动过30次战争。据此,有人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好战分子。那么,真实的情况是否如此呢?或者说,秦始皇是否是一个好战分子呢?
1、以战止战非好战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即位,但当时秦始皇只有13岁,因此秦国大政基本上是由“相父”吕不韦掌控,直到公元前239年亲政。所以,这段时间里秦国所发动的8次战争,实际上是不能算在秦始皇头上的。换句话说,从公元前239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国所发动的22次战争,才能算在秦始皇头上。
而在能够算在秦始皇头上的这22次战争中,有20次是发生在公元前238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兼并六国期间,只有公元前215年派蒙恬攻打胡人和公元前214年秦军夺取陆梁地区,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这两次战争是发生在兼并六国之后。
秦国发动兼并六国的战争,是完全必要的,是一种以战止战的行为。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数百年,诸侯纷争,连年战乱,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和痛苦。百姓希望安定、和平,不希望战乱,但如何才能结束战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以战止战,尽快消除诸侯割据的局面。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哪个国家能够担负起尽快消除诸侯割据局面的重任?楚国不行、齐国不行、赵国、魏国、燕国、韩国都不行,能够做到尽快消除诸侯割据局面唯有秦国。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具备了消除诸侯割据的必要条件。这一点从大思想家荀子入秦之所见所闻就可见一斑。
所以,秦始皇发动战争、兼并六国,只是顺势而为而已,并非因为好战。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史记》记载的秦始皇的一番话语中得到佐证。
据《史记》记载,在公元前221年秦国兼并六国后,秦始皇对他的丞相、御史说:“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
秦始皇的这一番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人看出了秦始皇的虚伪性,有人看到了秦始皇的暴虐,也有人看出了秦始皇的霸气。
对于这一段话,我看到的是秦始皇的恶战。他不喜欢战争,他曾经给了山东六国和平的机会,他曾经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兼并六国,但山东六国却逼着秦始皇最终走上了武力兼并的道路。
2、废分封、行郡县为止战
秦帝国废分封、行郡县,历来被认为是秦始皇为了搞中央集权的举措。但实际上,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的初衷并非是为了中央集权,而是为了防止发生类似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战乱。
秦帝国初立,丞相王绾等向秦始皇进言说:“诸侯刚刚被打败,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不给它们设王,就无法镇抚那里。请封立各位皇子为王,希望皇上恩准。”
秦始皇把这个建议下交给群臣商议,群臣都认为这样做有利。只有时任廷尉的李斯不赞同,他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战,周天子也无法阻止。现在天下靠您的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啊。设置诸侯没有好处。”
在李斯的话语里,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试图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但秦始皇对此似乎根本就不在意,或者说,秦始皇更在在意的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哪种更有利于维护稳定,不再发生战乱。他说:“以前,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现在我依仗祖宗的神灵,天下刚刚安定如果又设立诸侯国,这等于是又挑起战争想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困难吗?廷尉说得对。”于是,秦始皇决定废分封、行郡县制。
3、筑长城、收兵戈为止战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兵三十万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土地。公元前214年,蒙恬在西北驱逐匈奴。秦帝国于是开始沿黄河修筑城墙,设置要塞。之后,秦始皇又派蒙恬渡过黄河去夺取高阙、阳山、北假一带地方,筑起堡垒以驱逐戎狄。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贬谪执法不正的法官去修筑长城及戌守南越地区。
秦始皇沿着漫长的山脉和半沙漠地带,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修筑万里长城,其困难程度以及投入的人力、物力,绝对超过了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秦始皇为何要修筑长城?秦始皇修筑长城,可不是把长城当作旅游观光的景点,而是把长城当作防御匈奴的工事。
由此说明,秦始皇当时对付匈奴的主导思想是防守,而不是主动出击,寻找战争。这与后来的汉武帝对付匈奴的措施有所不同,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大将深入大漠,出击千里,那才称得上好战。当然,我们如此比较,并非是说汉武帝的措施是错误的,我们这么说,只是想说明一点,秦始皇并不好战。
另外,秦始皇在秦帝国立国之初,命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铸成十二铜人;迁徙天下富豪人家十二万户到咸阳居住等措施,虽然有为了维护其统治的目的,但又何尝没有防止战乱的意思呢?
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秦始皇不是好战分子,但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显然也不惧怕战争。不好战,不惧战!这正是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的难能可贵之处。
(文/至简 “至简点评”读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