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的政治智慧勉强2流,首先一,引外军入京,虽说东汉末南北军因吏治腐败不太行,但也不是董卓这种经常打败仗的边军能碰瓷的,何况数量还多,足够控制京城。其二,何进死后,袁绍利用其下属杀死何苗,想着急夺权,导致禁军分崩离析,很多何苗的下属转而投靠董卓,才使得董卓能巩固京城局势。
官渡之战,曹操胜得其实很险,他任何一点错误都不能犯,而袁绍可以犯错误的范围则大得多,曹操最后也是在崩溃的边缘挺到了具有偶然性的转机。袁绍除了家传资历外,各个方面都不如曹操,但没有差到对曹操造不成挑战的程度,二流偏上应该是的中肯的评价,他比公孙瓒袁术刘表还是强得多的。
袁绍的好谋无断是给了他手下这些集团争权夺利的机会的,他总把事情规划的很宏大,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就感觉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所以他手下的人就会趁机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甚至不惜大打出手。反观曹刘孙三家为什么会笑到最后?因为他们在做决定时不会顾这顾那,手下人自然也会明白君主做了决定就不会改变,自然就都向一个目标努力。
袁绍所谓的起点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士族在那边待遇好,吸引了更多人才以及兵马钱粮。袁绍也杀过麴义、田丰这些士族,但一直没能想曹操培养出诸夏侯曹那样可靠的宗室力量,导致他还是只能依赖士族。袁绍手下士族的权力比曹操那边大得多,而士族是基于土地形成的群体,天生有根据地理报团,进行党争的倾向。这种士族主导的组织政权无非三个结局,要么像袁绍刘表那样,让各个派系保持实力的平衡,各派系分别站队不同子嗣,主公死而地分。要么像曹叡那样重用其中一支,养出司马懿这种怪物反噬主公。要么像孙权一样鼓励他们内斗,打压所有派系,导致国力衰弱。
世家大族掌握最高权力,确实是历史趋势。但具体是哪家当皇帝,这可说不准。袁绍比之司马懿,军事能力不如。司马懿发现战术不如诸葛亮,就转攻为守,最后也达到了战略目的;袁绍损失了颜良文丑,还是一意孤行,选择跟曹操在官渡决战。用人上,司马懿不拘一格,举贤任能。即使寒门如邓艾,也一样被他重用。一方面为魏国选拔人才,一方面,为自己家族积攒政治力量。
事后看,司马家的人才,忠诚度比袁家的好太多了。政治上,司马懿利用自己的托孤大臣身份,挟魏帝以令朝臣。比起袁绍不奉迎献帝,意欲自立也强得多。司马懿继任者的能力和和睦程度,更是完爆袁谭袁尚之流。如果说司马懿算是小号曹操,袁绍离司马懿,都相去甚远。曹操那边虽说战力在官渡之战时不如袁绍,但不管荀彧荀攸夏侯惇曹仁典韦许褚有多厉害,最后全都得听曹操的,政治体系结构简单高效。反观袁绍那边,手下光文臣就分好几个贵族派系,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彼此斗争不断,疯狂内耗,政治体系复杂低效,从袁绍死后袁家内战就可以知晓。
袁绍本质上,还是用的和平时期的那一套策略,去争霸天下。比方说只重视世族,轻视寒门和武将。对待世族人才,又外宽内忌,不够坦诚。这导致许多优秀人才,都纷纷离他而去。(或者拒绝为他效力)剩下的要么是酒囊饭袋,要么是有才能,但不真正受他信任,只能给他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