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日产汽车公司召开董事会,决定解除2024年12月与本田就合并事宜签署的谅解备忘录。随后,日产汽车社长内田诚正式告知本田汽车社长三部敏宏,日产决定终止与本田的合并谈判。据了解,日产决定终止合并谈判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在各自持股比例等细节上未能达成一致。



此前,日产汽车前CEO卡洛斯·戈恩指出,这两家公司几乎没有互补的地方,没有协同效应,这是“并不务实的交易”。戈恩可以说是一语成谶。

本田和日产作为全球有巨大影响力的车企巨头,二者之间的合并引发了全球车市的极大震动,如今它们终止合并,同样引发了市场的一连串波动。

据了解,日产正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最理想的合作伙伴是来自科技行业且总部设在美国。

另外,富士康一直对日产表示出足够的兴趣。无论结果如何,全球车市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谈判为何会破裂

2024年12月,本田和日产两家公司宣布,双方将进入合并谈判阶段,考虑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并计划将三菱汽车也吸纳进来。按照计划,两家公司在今年1月底前确定经营整合的具体方针。



但是,现在谈判破裂。主要原因在于,本田和日产在去年合并达成共识时,双方均同意设立共同控股公司,两家公司将纳入控股公司旗下。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本田在协商过程中,坚持日产不应通过共同控股公司进行整合,而是作为本田的子公司进行整合。而日产方面表示反对。至此,两家公司存在重大的意见分歧,合并计划陷入失败危机。

综合来看,本田的态度发生变化,这是双方合并失败的直接原因。本田作为合作的强势方,还对日产提出了一系列的合作门槛。比如本田要求日产先完成9000人裁员和关闭北美工厂,再以子公司身份并入新体系。本田汽车表示,到2026财年日产汽车的年营业利润至少需要增长三倍,至少达到4000亿日元的水平,才能顺利完成双方计划的整合。本田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强调,提升日产的收益是“谅解备忘录的条件”。

截至2024年9月,日产的营业利润下调至1500亿日元(约9.5亿美元)。相比之下,本田预计在同一财年将实现1.42万亿日元的营业利润,这意味着日产的利润仅相当于本田的10%左右。这就是本田的底气所在。



客观地说,本田对于日产的经营情况应该是早有预估。而先前同意合并,现在出现变动,只能说明一个事实:双方的决策层对合并一事缺乏必要的掌控力,导致内部利益集团频繁干预(如雷诺作为日产大股东的立场未明确),使得谈判加深了难度。

从业务层面来看,双方未明确是整体合并还是仅聚焦电动车领域。燃油车业务又都是双方的基本盘,各级别的热销车型处于针锋相对的竞争状态,无论是哪一方都不愿意放弃,这就需要一方做出重大让步。比如说,两者主力车型(如思域参数图片)与轩逸、CR-V与奇骏)市场重叠度高,合并后需解决品牌定位和产品线整合难题,但缺乏互补性技术。

日产寻求新机会

有消息人士透露,本田的强势表现,或许和美国关税有关。由于本田、日产、丰田都在加拿大或墨西哥生产畅销车型,特朗普政府可能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征收的潜在关税,对三家公司都将产生影响。其中已经经营状况不佳的日产受影响最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本田和日产的合并最终成行,那么对本田来说也可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也表明日产目前仍未展现出自身能扭转业务的能力。打铁还得自身硬啊!

正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虽然日产被本田视之为负担,但是对于鸿海来说,日产可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去年12月份,本田和日产宣布开启合并的时候,就有媒体报道称,负责富士康电动汽车业务的鸿海日本首席战略官关润访问法国,并就收购日产股份与大股东法国雷诺进行协商。在更早之前的2024年秋天,鸿海就和日产的主要往来银行以及日本经济产业省进行了接触,做出了一些可能为参与日产的经营做铺垫的举动。

当时就有判断说,正是因为鸿海的诸多举动,才加速了本田和日产宣布合并的进程。如今,日产与本田的合并告吹,鸿海又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绯闻对象。

鸿海在多年前就积极布局电动汽车制造,始终在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鸿海和日产开展合作,对于双方都有利处。既能盘活日产的剩余产能,鸿海也能借此机会实现跨界。



然而,由于日产属于日本外汇法所规定的外资出资需事前审查的企业之一,鸿海和日产的合作将会受到特别关注。当然,对于日产来说,最好的结果是找到一个最好来自科技行业且总部在美国的合作伙伴。但是结果最终如何,谁都不能预知。我们只能继续观察。

百姓评车

无论日产最终和谁合作,或者有下一步的动作,都预示着一个事实: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电动化、智能化的历史性结构性转变,无论是新玩家还是老品牌都面临抉择和市场压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