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假刚过,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走进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粮油种植基地的智慧大棚里已开始新一轮的品种试验,相距不远的乡村十八坊非遗工坊内,一群小学生组成的研学团队正在学习豆瓣酱制作技艺。这个曾在全国率先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的村庄,如今不仅能为城市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粮油,还成为了城里人争相前来打卡的“后花园”。

眼前的战旗村,正是成都市纵深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据悉,近年来,成都市先后出台了《成都市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成都市促进共同富裕试点方案》《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聚焦解决城乡一体规划不完善、功能布局不均衡、产业发展不充分、要素流动不顺畅等问题,202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540.1亿元,同比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30元、同比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8∶1。



要素流动破题

城乡资源“活起来”

位于成都平原核心区域的崇州市,天府粮仓产业园呈现出“科技+金融”赋能现代农业的新图景。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崇州服务中心,已累计完成土地经营权等产权交易300余宗。“通过产权交易平台,我们把零散耕地整合成高标准农田,引入中化MAP等农业服务企业,让每亩水稻种植成本降低15%,溢价收购率提高30%。”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模式已推广至全市57个涉农乡镇,截至2025年1月,崇州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网挂牌项目共277个。

青白江区城厢古镇的更新实践则展现出文化要素的活化利用。通过EPC+O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对36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了绣川秀里文创街区等新场景,既保留了千年古镇的肌理,又植入剧本杀体验馆、国潮手作工坊等新业态,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民宿48家。

服务均等提质

民生保障“无差别”

距天府广场60公里的简阳市禾丰镇,2023年新投用的片区医养结合中心让村民享受到“城里人”的医疗服务。这个整合了镇卫生院、养老院和残疾人托养中心的三层建筑,配备远程诊疗系统,与华西医院建立专科联盟,实现CT检查等20项诊疗服务下沉。“现在做理疗不用往城里跑,医保报销比例还更高。”正在做康复训练的王大爷感慨道。这样的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成都已在近郊布局27个,服务半径覆盖85%的农村人口。

和医疗服务一样,教育领域的融合在成都城乡大地也越来越深入。大邑县安仁镇通过"校地共建"模式,引进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院校,打造蓝城文创教育小镇。"村里娃在家门口就能参加服装设计夏令营,企业把实训基地建到田间,这种双向赋能彻底打破了城乡教育边界。"镇文旅办主任李佳对"教育+产业"融合深有体会。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城乡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指数达0.92,较2021年提升0.07。

治理创新赋能

发展动能“可持续”

一望无际的油菜田已开出星星点点的花儿,早春的麦田格外青翠。位于新津区的龙马村,正是发现宝墩遗址的地方,如今更是创新推出"乡村CEO"制度,26名来自文旅、电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竞聘上岗,负责片区资源整合与项目运营。在这些年轻的“CEO”带动下,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



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的张倩带领团队开发“宝墩文化研学路线”,半年内为村集体增收80余万元。“我们建立了与经营业绩挂钩的薪酬体系,既保留乡土情怀,又导入市场思维。”据该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该模式已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37个,带动2000余户农民增收。

在双流区黄水镇,全省首个“城乡融合数字治理平台”正在重构基层治理生态。平台整合了集体资产监管、人居环境监测等8大功能模块,村民通过手机端即可参与项目决策、查看村务信息。“过去集体资产租赁要跑三趟镇子,现在手机上竞价签约,租金实时到账。”楠柳社区村民刘大姐展示着平台上的交易记录。系统运行半年来,已累计完成线上交易63宗,集体资产溢价率平均提升22%。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大城市带大农村”特征显著的成都,正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抓手,持续深化各项重点改革。下一步,成都还将抓好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优化成都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功能,丰富“农贷通”应用场景,做大成都乡村振兴基金规模,提升乡村振兴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成效,构建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描绘乡村全面振兴的成都答卷。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陈泳 图片 本报资料图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王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