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对高鹗的《红楼梦》续书是不太重视的,平时只读前八十回,续书只草草翻过两遍,总觉得他写得不如曹雪芹那般高妙。

比如贾芸这个人物,本应该在后期发挥大好作用的,却被写成了合伙卖巧姐儿的坏蛋。

但最近在网上读到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宗璞先生(也是作家,茅奖作品《野葫芦引》的作者)的文章,想法有所改变,觉得面对《红楼梦》这样的大书,高鹗能完成续书已经很不容易,确实有他的贡献。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宗璞先生的一些观点,重点是其中涉及几个重要人物的内容。

宗璞先生说,宝玉的结局是让人难忘的,雪地里穿大红袈裟的僧人形象,比做乞丐、采药、卖字都来得干净。

有人批评宝玉出家前拜别父母是败笔,可宗璞先生觉得这很合人情,宝玉虽是封建礼教的逆子,但也是个大情种。

这个“情”,既包含着他对黛玉的爱情,也包含亲情、友情。

所以,宝玉出家前别父母,甚至考个举人抚慰父母之心都是可以理解的,不必做得那么绝。

不过宗璞先生认为续书中让宝玉遗有一子就不太妥当了,毕竟 “终身误” 里都说了 “空对”,宝钗只是宝玉名分上的妻子,而且宝玉本是石头,不该有子。

我觉得宗璞先生说的对,宝玉超脱了,却并不意味着就完全无情无义、无牵无挂了,事实上他有情义有牵挂使这个人物更立体、更有人情味了,从而使他决然而去产生了更大的悲剧性 。

关于史湘云的命运,宗璞也对续书作了肯定。

有种说法是史湘云最后与宝玉结为夫妇,以应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回目。但宗璞先生觉得这最不真实。


“白首双星” 可能是小说写作中应改没改的失误,而且湘云和宝玉是自幼的玩伴,却并无 “情”,宝黛的木石前盟才是大书特书的,宝玉人间知己只有黛玉。

黛玉虽然也曾因“金麒麟”吃过点醋,但那只是恋爱中女孩对“金玉良缘”的敏感,并不能证明宝玉和湘云有恋爱可能;事实上,黛玉对湘云也只是吃一个时刻以及一点点的醋而已。

“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表明湘云丈夫早死,生命结束,所以她不见得能活过宝钗;硬是让宝玉再娶湘云,就把宝黛间坚贞的爱情降为普通感情了,不符合雪芹原意。

我也一直觉得让湘云与宝玉结为夫妇的说法很牵强,宗璞先生的分析有理有据,这下更坚定了我的想法。

宗璞写到,续书中次要人物的性格发展大多符合前文,对紫鹃的描写就很好。紫鹃坚守在黛玉临终病榻旁,不趋炎附势,很好地展现了她平凡丫头的可敬人格。

相比之下,妙玉的命运虽按册子安排,但写得有些呆板,没写出她矫情背后的丰富性。

在我的印象里,妙玉在续书里完全成了一个被情欲折磨的女孩子,几乎看不出她与那个嘲讽林黛玉是“大俗人”、因为刘姥姥喝过茶就要把那个杯子扔掉的妙玉有什么关系。


妙玉的清高、矫情并不值得表扬,但一下子成了个俗人,却也让人不可接受。还有,她被强人劫走时,续书刻意写到她被“轻薄了一番”,这笔墨也未免太俗了。

宗璞也提到了另外人物的问题。

有些人物结局不符合原意,像探春,判词里说她 “千里东风一梦遥”,像断线风筝一样,不会再回故土,可续书里却写她回家,并且王妃当得挺不错,“薄命感”显得薄了些。

香菱判词有“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句,写明是受夏金桂虐待致死,续书却写她被扶正生子。

不过宗先生说了,曹雪芹亲手写的前八十回也不是完美无缺啊,比如像小红这个丫头,在前八十回里作为大管家林之孝的女儿,在怡红院里做粗使丫鬟,还要被秋纹等欺压不太合理,应该安排成一个普通的家生女。

这件事,我原是理解为这个丫头有个性,以及林之孝刻意要锻炼女儿;再想想,也许宗璞先生说得对,就看如今这个社会,真是很难碰到像小红这样放着门路不走的,即使有,也缺乏典型性。


宗璞先生的意思,是《红楼梦》本不完美,后四十回虽比不上前八十回,但成就了全书,和前书血肉相连,功劳是主要的,还是得感谢高鹗。

确实有道理。毕竟《红楼梦》续书不少,却没有一部能比得上高鹗,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很快,横空出世的deepseek更是热门,据说文理工全能,已经有人尝试让它续写《红楼梦》了,我们不妨期待一下吧,看看它能不能超越高鹗吧!

(网图侵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