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显庆四年,也就是公元659年,陈子昂出生于梓州射洪县。
这一年,朝廷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是贞观老臣长孙无忌被告谋反,最终自杀身亡。第二,是朝廷新修了《姓氏录》,重新给各个姓氏做了排序。这两件事情,对当时还是婴儿的陈子昂来讲,能有什么影响呢?长孙无忌是贞观老臣,也是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几年前,他一直在努力阻止武则天成为皇后,但最终没有成功。而在新修的《姓氏录》里边,武则天家的武氏氏族,被抬升到了第一等的序列当中。
所以,这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件事情,最终却指向了同一个结果,那就是武则天地位的进一步抬升。而陈子昂的人生,就是在武则天一步步掌权并最终成为皇帝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信息。
关于陈子昂的少年时期,史书上的记载并不是很多。《陈氏别传》《新唐书》《唐才子传》都说了这么一件事儿,说在十七八岁的时候,陈子昂的人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什么转变呢?在此之前,陈子昂是个“驰侠使气”、喜欢涉猎博弈的富家子弟,说好听点,叫做有侠客的气质,说不好听点,就是个“古惑仔”,一天天不干正事儿的问题少年;在此之后呢,他就转变了,突然变成了学霸,不仅乖乖去读书了,而且学得还很快。
那么,陈子昂为什么会突然有这么一个转变呢?《新唐书》《唐才子传》给出了一个模糊的说法,叫“入乡校感悔”。也就是说,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子昂进入了当地的学堂,当他看到先生在教书、学子在读书的场景的时候,突然深受感动,于是开始悔恨自己过去不好好学习,从此就立志读书。怎么说呢,这个理由多少有点牵强,而且这突如其来的从“侠客”到“书生”的转变也太突兀了。
所以,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所谓“入乡校”,它只能是一个契机,而陈子昂之所以能够发生这样的转变,肯定还是因为他内在本有的那种向上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哪里呢?我们可以去他的成长环境当中探寻。首先,他本来就出生于一个读书人的家庭。
陈子昂的叔祖陈嗣是他们家族的一个关键人物,一方面,陈嗣用心于农事,成为乡里的“致富先锋”;另一方面,他又身体力行践行儒家的道德,成了乡里的“道德表率”。也就是说,陈嗣的举措,既为陈家积累了财富,又为陈家积攒了好名声。
陈子昂的父亲陈元敬从小博览群书,还参加过科举考试。不过,他最终没有出来做官,而是跟他叔父一样,在乡里“耕耘”他们陈家的声望。陈元敬本人就被评价为颇具豪侠之风,在乡里闹饥荒的时候,他曾经“一朝散万钟之粟而不求报”,也就说,他直接给乡亲们派送粮食,不用他们还了。到了晚年,陈元敬则选择了隐居山林,不太去过问世事了。
有这么一个爸,陈子昂的行为是不是就好理解了许多呢?事实上,陈子昂估计也是被他爸给刺激过。他后来在给他堂弟写墓志铭的时候,还刻意提到他爸表扬他堂弟的话,所谓“吾家世虽儒术传嗣,然豪英雄秀,济济不泯。常惧后来光烈,不象先风,每一见尔,慰吾家道”。就是说,咱家世代读书学儒,也向来有豪侠之风,我就很怕这种家风会传不下去,但好在,看到有你,我就放心了。
什么叫做“常惧后来光烈,不象先风,每一见尔,慰吾家道”,这点谁呢?他自己不还有个儿子吗?估计,在陈子昂他爸眼中,陈子昂倒的确是继承了家族的豪侠之风,但读书这一点,就差点意思,所以才会有“不象先风”的感慨。而且,他爸这些话估计也没少说。堂弟去世的时候,陈子昂都34岁了,但他爸的这些话,他还记得清清楚楚。
除了来自老父亲的刺激之外,陈子昂的转变,估计还有一部分是源于朋友的影响。咸亨四年,也就是公元673年,18岁的郭震擢进士第,随后来到陈子昂的家乡当官。这一年,陈子昂15岁。郭震的性格跟陈子昂很像,也是带有豪侠之气。他俩性格相投,年龄相仿,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而且,郭震是正经进士出身,文化素养肯定没得说,他是个很有才华,也很有抱负的年轻人。跟这样的人一块玩,受他影响和改变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跟郭震他们交往了几年之后,某一天,陈子昂经过学堂,他或许想起了,他身边这位有才华、有抱负的郭大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于是,他“慨然立志”,要“专精坟典”,好好读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