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365篇原创文章,作者:Kagohl 3。

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全文共7773字,配图20幅,阅读需要16分钟,2025年2月8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Kagohl 3”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接上期()

齐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轰炸机(Zeppelin-Staaken Riesenflugzeug.VI,意为齐柏林-斯塔肯巨人飞机6号)是齐柏林飞艇制造公司位于柏林附近的子公司:齐柏林-斯塔肯有限公司在1916年中旬开始研发,1916年冬季获准量产的四引擎巨型轰炸机,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体型和载弹量最大的量产重型轰炸机,总计18架。该机长度22.1米、高度6.3米、翼展42.2米、机翼面积332平方米,空机重7921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1848千克,动力装置为4台迈巴赫Mb.IVa型245马力汽油机(燃料容量3000升),最高时速135公里/小时,最大续航时间10小时,实用升限4320米,武器为6挺自卫机枪和最多2000千克航空炸弹。

德意志帝国空勤队麾下的第501巨人飞机分队(Riesenflugzeug-Abteilung 501,简称Rfa 501)于1917年7月24日开始装备齐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轰炸机。该部队于1916年4月3日在立陶宛维尔纽斯附近的波鲁巴诺克正式成立,专门使用巨人轰炸机对俄军纵深目标实施空袭,直到1917年中旬才转移到柏林附近接受齐柏林-斯塔肯R.VI轰炸机的操作教学。不过第501分队此时可能还没料到,他们很快就要参与一项更伟大的战略轰炸任务。



图1、2:第501分队部分官兵合影

1917年8月22日,操作戈塔G.IV重型轰炸机执行对英空袭任务的陆军统帅部直属第3战斗联队(Kampfgeschwader der Obersten Heeresleitung 3,简称Kagohl.3)在袭击多佛的战斗中遇到了滑铁卢,参战飞机近半被当场击落。帝国空勤队和第3战斗联队长鲁道夫.克莱恩上尉意识到昼间轰炸在英国本土愈发坚固的防空壁垒面前已经不再可行。因此,对伦敦的战略轰炸行动从9月起全面转入夜间。

1917年9月4日晚上,5架戈塔G型轰炸机成功向伦敦投放了2125千克炸弹,造成16人死亡、56人受伤。本次袭击结束后,克莱恩上尉向帝国空勤队总司令霍普纳中将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中一条便是将体型巨大的R型轰炸机投入对英战略轰炸,从而检验该型飞机执行此类任务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扩大恐慌效果。事实上,即便是考虑到往返航程,齐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轰炸机也可以携带1000千克炸弹飞到伦敦脑袋上面,而戈塔G型轰炸机往往只能携带300千克,这也说明在导弹问世之前,航程远、载弹量大且自卫火力凶猛的大型轰炸机是攻击城市的最合适武器。然而讽刺的是,作为这类行动开山鼻祖的德国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忘记了这些,并最终在1943-1945年迎来了英美四引擎重型轰炸机的血腥屠杀。

言归正传,克莱恩上尉的建议得到了帝国空勤队的批准,于是在1917年9月下旬,本在东线执行任务的第501巨人飞机分队奉霍普纳中将的直接命令赶赴根特参与“土耳其十字”行动。该分队的第一架R型轰炸机于9月22日抵达位于根特西南方向四英里的圣丹尼斯-韦斯特雷姆机场(Sint Denijs-Westrem)待命,而Ghistelles用作应急基地。

虽然在1917年9月-12月实施了几次轰炸,但受制于天气,齐柏林-斯塔肯R.VI在此期间没有威胁到伦敦。直到1918年1月,该型号才终于把炸弹投入了英国首都。在此迈出第一步的是编号R.39/16的R.VI型轰炸机,它于1917年7月18日开工制造,8月9日通过测试后编入第501巨人飞机分队,其机长就是第501分队总指挥理查德·冯·本蒂维尼上尉(Richard von Bentivegni),加上他共计8名机组人员。



图3、4:R.39/16号轰炸机


图5:地勤人员在为该机补充炸弹


图6:R.39/16机组人员与其他战友的合影,有说法称位于前排中央的飞行员就是本蒂维尼上尉

1918年1月29日,星期二晚上,搭乘R.39/16号轰炸机的本蒂维尼上尉带领其他3架齐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轰炸机(每架飞机都挂载了1000千克炸弹)从圣丹尼斯-韦斯特雷姆机场起飞,准备对伦敦实施夜间袭击,而这也是“土耳其十字”行动期间首次只依靠R型飞机袭击英国。飞行途中有1架轰炸机因引擎故障提前撤离,而R.39/16号飞机在晚上22:00左右顺利抵达埃塞克斯郡的布莱克沃特河(River Blackwater,也可译为黑水河)的河口,随后沿着西南方向直扑伦敦。



图7、8:从机场起飞的R.39/16轰炸机

晚上22:15,R.39/16号飞机延着西南航线飞行时遭到了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第37中队的亚瑟·丹尼斯上尉驾驶的BE.12b飞机的拦截。丹尼斯上尉抢先操作刘易斯机枪开火,而德军轰炸机则做出规避动作并开枪还击。停顿一段时间后(可能是机枪卡壳),丹尼斯上尉重新开火,清空了整整一个弹鼓,但当他装填另一个弹鼓时,德军轰炸机螺旋桨产生的强烈尾流使他失去了控制。等丹尼斯上尉重新控制飞机时,他已经看不见德国人了。无奈的丹尼斯只好驾机返回机场并祈祷伦敦能躲过此劫。

本蒂维尼上尉甩掉敌人后继续指挥轰炸机向西飞行,英国人于晚上22:56在赫特福德观察到了这一情况,不过当地也没能阻止飞机的步伐。R.39/16号轰炸机在这里转而向南飞行,越过里士满后向西前进飞过艾尔沃斯,然后于晚上23:30左右开始向位于伦敦西南部的布伦特福德(Brentford,伦敦霍恩斯洛区的一座郊区小镇,总面积5.87平方公里,也是泰晤士河与布伦特河的交汇处)投掷炸弹。英国的记载表示该地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


图9:描述1918年1月29日晚上R.39/16轰炸机侵入伦敦的美术作品

最先投出弹舱的是12颗4.8千克燃烧弹,它们都砸到了位于里士满的老鹿公园(Old Deer Park)的空地上,没有造成任何损失。两颗高爆炸弹紧随其后,1颗落入邱园天文台(Kew Observatory),另1颗击中米德萨里高尔夫俱乐部第14号球道(14th Green of the Mid-Surrey Golf Club)。2颗炸弹都炸出了弹坑,天文台的窗户被全部震碎。R.39/16轰炸机随后越过泰晤士河北部,在锡永公园(Syon Park)内外投下了7颗燃烧弹,但也没造成任何影响。接下来,在布伦特福德上空,3颗高爆炸弹落下,其中1颗落在怀特斯泰尔路,炸毁了一所房屋,造成屋内三名妇女和五名儿童死亡。另外2颗炸弹和落在恩菲尔德路(Enfield Road)的1颗炸弹严重损坏了六处房产,并对其余151栋房屋造成了较小损坏。令人悲伤的是,8名死者中包括梅·克利夫人和她的五个孩子,而她的丈夫是一名中士,当时在西线战场上服役。也就是说,这位中士的全家都被德国人杀死了。

位于邱园桥的大都会水务局(Metropolitan Water Board,简称MWB,下辖8家水务公司,是主管整个伦敦用水的官方部门)也没能幸免于难,有6颗炸弹全部打中了这里。该水务局手下负责水源净化和输送的邱园桥水厂(Kew Bridge Works)被4颗炸弹殃及,第1颗炸弹损坏了8号慢砂滤床,第2颗炸弹摧毁了门房大楼,第3颗炸弹炸平了铁匠铺和装配车间,第4颗炸弹落在了该厂的火车站,炸毁了一条主干管,导致车站铁轨被洪水淹没。


图10:被炸毁的大都会水务局装配车间

水厂门房大楼的一部分是领班的办公室,机车领班威廉·芬奇先生(William Finch)和厂区领班乔治·本特利先生(George Bently)都被爆炸夺去了生命(门房大楼被直接炸塌了),他们的名字出现在 1918年11月23日在南华克大教堂举行的追悼会上的“我们的兄弟”荣誉名单中。此外,还有一名工作人员受伤。幸运的是,虽然水库、泵站和锅炉房都被爆炸损伤,但所有重要机器均未受到影响。高级机车司机欧内斯特·格鲁亚斯在领班死后果断接过了指挥权,成功确保火车继续运转,使得市区供水没有中断。格鲁亚斯先生事后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并晋升为火车站长,以表彰他在空袭中的冷静和勇气。

另1颗炸弹落在水厂外的人行道上,造成5人受伤并炸裂了四条水管,同时损坏了电报和电话线路以及13栋建筑物。还有3颗炸弹落在奇斯威克,造成99栋房屋受损。R.39/16轰炸机的机组人员在导航时偏离了航道,声称将炸弹投在了伦敦两侧的查令十字路和西印度码头之间。1000千克炸弹全部扔到伦敦后, R.39/16轰炸机掉头原路返航,在到达海岸线之前,有3架英国陆航飞机与其交火,但德国人还是成功撤离了。

1月29日晚上22:44,编号R.26/16的齐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轰炸机飞越埃塞克斯郡的沃尔顿上空进入内陆,但该机向西南飞行时有2台发动机全部出现故障,飞行速度下滑并开始下降。见势不妙,机组人员选择在比勒里凯附近折返,仅靠2台发动机飞行,并在凌晨00:00左右投下全部炸弹换取升限。有6颗高爆炸弹投在罗雷斯,11颗炸弹投在雷利,还有1颗炸弹投在雷利和桑德斯利之间的一个农场。但这些炸弹仅仅打碎了几块玻璃。R.26/16轰炸机于凌晨00:20返回绍森德附近的海域,最终有惊无险的回到了机场。

R.25/16号轰炸机在22:50越过福尔内斯附近的海岸,向西飞行。该机朝伦敦方向飞行时被几架英国战斗机和探照灯发现,而英国人很快就对其进行了攻击,R.25/16轰炸机的飞行员竭尽全力躲避。晚上23:25左右,该机在布伦特福德附近被一颗子弹击中一个发动机,但机组人员选择冒险,继续以较低的速度换取更好的投弹精度。可惜的是,前方隐约可见的阻拦气球还是让机组人员选择撤退,于是该机将全部炸弹投到万斯特德上空。所有20枚50千克高爆炸弹都落在雷德布里奇巷300码以内,大部分在小块土地或高尔夫球场上爆炸。这些高爆炸弹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只是打碎了几扇窗户。R.25/16的机组人员安全返回家机场,但在检查飞机时,他们发现了88个弹孔。这也侧面说明R型轰炸机确实耐打,这个优点在执行针对敌对国城市的任务时非常重要。



图11、12:R.25/16轰炸机

2架飞机故障,1架飞机提前投弹,最终只有R.39/16号轰炸机成功给伦敦放了血,它投掷的炸弹造成伦敦10人死亡、10人受伤,经济损失8968英镑。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总计出动飞机80架次实施拦截,高射炮发射了8132颗炮弹,其中3531颗炮弹都是在伦敦向R.39/16和R.25/16发射的。但所有德军轰炸机都没受到致命威胁,机组人员也没有伤亡。

1918年2月底,因空难失去一条腿的恩斯特.布兰登堡上尉伤愈归队,重新接任第3联队长一职(鲁道夫.克莱恩上尉在1917年12月12日带队轰炸敌军机场时被击落身亡)。虽然事先得知了部队遭受的严重损伤,但布兰登堡上尉还是被情况所震惊,因为第3联队麾下6个中队几乎只有一半兵力,而且士气在逐渐恶化。布兰登堡上尉马上想办法获得了帝国空勤队的授权,在三月底之前停止所有对英空袭行动,利用6星期时间补充兵力。因此,后续行动交给第501巨人飞机分队执行。

1918年2月16日,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本蒂维尼上尉带领5架R型轰炸机起飞,然而强风立即影响了这次空袭,其中3架飞机选择放弃飞往伦敦,转而攻击距离更近的多佛。在1917年10月服役的R.33/16号轰炸机遇到了比半个月前的R.26/16更倒霉的情况,它的4台发动机中有3台全部故障,机组人员只得将1000千克炸弹投向迪尔(Deal)附近的海军船只,仅靠1台发动机慢慢悠悠的在200米低空返回。



图13、14:倒霉的R.33/16轰炸机

R.25/16轰炸机宣称攻击了多佛,但实际上这也是判断偏差,真实情况是所有20颗50千克高爆炸弹在晚上22:40左右成一线落下,大致从里奇法院农场(Reach Court farm)一路落到了圣玛格丽特的格兰维尔路,而圣玛格丽特(St. Margaret)是伦敦泰晤士河畔里士满区的富人社区,位于伦敦市中心西南偏西约14公里。炸弹炸毁了格兰维尔路的一条水管,损坏了修道院洗衣房和一栋被称为“平房”(The Bungalow)的房子。炸弹爆掉了许多窗户,在田野上轰出大坑,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R.36/16的机组人员也声称向多佛投下炸弹(有250千克),但这些炸弹要么与R.25/16投下的炸弹一起砸到无人区,要么掉到了海里面。

本蒂维尼上尉指挥的R.39/16号轰炸机与齐柏林-斯塔肯R.IV轰炸机(编号R.12/16)倒是都成功闯入了伦敦。2架轰炸机都从埃塞克斯郡上空顺利侵入,朝着西面飞行,或许是因为两机距离贴近,当地的英国防空部队通过引擎噪音错误的判断成只有1架飞机入侵。R.39 /16轰炸机这次携带了一个特殊的礼物:1颗重达1000千克的高爆炸弹。该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型的航空炸弹由“航空队测试和专门技术组织”(PuW)研发,1917年12月测试成功,1918年1月正式投入实战,能够容纳680千克TNT。这种炸弹的离心力引信需要在1600米低空投掷下去才能发挥作用。




图15、16、17:R.39/16轰炸机也是一战时期德国当之无愧的王牌轰炸机,它在20次任务中共投掷了26吨炸弹


图18:1000千克炸弹

R.39/16轰炸机带着这个血腥的礼物一路规避英军的战斗机和高射炮,最终于晚上22:15左右出现在了伦敦西南部上空,不过机组人员误以为这是伦敦东部。随着投弹瞄准镜的准星对准了目标,机组人员直接扳下了电动投弹器的杠杆时,炸弹呼啸着坠落了下去,直接击中了皇家切尔西医院(Royal Hospital Chelsea)的东北翼,该医院是位于伦敦切尔西的退役军人之家与养老院,能为300人提供服务。680千克TNT的爆炸瞬间摧毁了医院大楼,在大楼里值班的一名工作人员与他的妻子,以及五个孩子中的两个和一个侄女全死了。



图19、20:被摧毁的医院大楼

做完这一切后,R.39/16轰炸机掉头撤出伦敦,飞越肯特郡向根特返航。英军派出60架次飞机希望拦截入侵伦敦的德军轰炸机,但只有3架飞机发现了德国人并进行了短暂的攻击,不过都没有成功。防空炮度过了一个忙碌的夜晚,他们向2架抵达伦敦的R型轰炸机和多佛附近的R型轰炸机发射了4519颗炮弹,但所有德军飞机最终都安全抵达了机场,机组人员依然无一死伤。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从下方快捷进入: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