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末期德军的战斗力下滑得非常严重,虽然在1943年2月份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军进行了总动员,但是一年多的时间,再加上英美的战略轰炸依然显得杯水车薪。虽然在1944年11月德军全军装备有8100多辆坦克、突击炮和自行火炮,但是面对四面八方如潮水而来的盟军与苏军,依然显得寡不敌众,甚至于以一敌十都不够。
1945年德军的窘境
根据战后德国的资料显示,德军在1944年11月份的坦克、突击炮、自行火炮的总数为8175辆,这是德军全军装备的装甲数量,包括了东线、西线、挪威与意大利战场。另外还有一些苏联方面的资料显示德国全国在1944年11月份的装甲数量为9700辆左右,这是包括了后方工厂的数量,我们只用前线的数字计算。
虽然8000多辆看着总数是很多,但是要知道这可是当时数百万德军综合到一起的结果,还需要细细的分配一下,由于西线战场与意大利战场的存在,东线战场分到的坦克数量只有5473辆,但就算是东线在1944年11月份也不是连接在一起的,此时的德军已经分为了库尔兰、东普鲁士、波兰、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五个战场。
虽然是有五个战场,但是那个战场分配到的装甲数量却不是平均的,总体来说还是东普鲁士与波兰战场最为关键。而在这5473辆装甲单位中纯粹的坦克数量只有1893辆,再考虑到战争期间所有坦克不可能都是加完油都能跑的状态,肯定有很多坦克还在维修。(坦克维修其实非常正常,所有国家的坦克都会坏,一般的谢尔曼、T-34/76、四号坦克,100辆跑100公里可能会抛锚四分之一)。
按照德军这边的情况,坦克的出动率一般都在50%上下,也就说是平均到波兰与东普鲁士战场,可能只有大约470辆坦克,不过有一点好的地方是,1944年末德国坦克几乎已经见不到三号坦克了,基本都是长身管四号坦克与豹式坦克,以及少量的虎式坦克与虎王坦克。
德军坦克真的是杯水车薪了
一个主要战场就四百多辆能动弹的坦克,这怎么够啊,但这就是现实,这就是1945年1月份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期间德军需要面对的状况。在整个波兰战场上,面对240多万苏军和5000多辆坦克的进攻下,德军就只有四个国防军装甲师发动了反攻。其中两个师反攻华沙,两个师反攻凯尔采。
虽然很多人觉得德军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动用两个装甲师反攻凯尔采是一个大败笔,但是说实话无论德军怎么做意义都不大了,反正无论打哪里都打不过。1945年的苏军已经和1941年的苏军完全不一样了,经过四年卫国战争洗礼的苏军已经脱胎换骨,就算是苏军的步兵师都装备有足够的反坦克炮,足够硬扛德军装甲师的进攻了。
虽然在1944年经过施佩尔的努力,德国每个月的坦克、自行火炮、突击炮产量能够达到2000辆,但是这个数字来的实在是太晚了,在1945年光是苏联就能够做到装甲单位月产量3000辆,再加上美国和英国的产量,德国的产量还要差上好几倍。当然这也不能怪施佩尔,它能够顶着盟军的战略轰炸将德国军火产量提高好几倍已经是奇迹了。
从德国在1945年的坦克数量就能够看出来德军的衰败程度了。而造成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要怪罪于德军战争总动员施行的实在是太晚了,1943年2月份才宣布总体战,这个时候就连参战最晚的美国都执行总体战一年零两个月了,到这种程度德国不失败谁失败?但凡早一年总体战都不会是这种情况。